• 48阅读
  • 0回复

学会想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06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学会想问题
刘心洁
古人提倡“三思而行”,这看来似乎有些过份,但是这种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一篇文章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至少看两遍,也就是说,至少要想两遍,如果光看不想,那也就不必看了。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想两遍,那末,在写之前和写的时候,想的遍数就要更多了。
要写好一篇文章,需要反复思考,多次推敲,要办好一件事情,又何尝不需要深思熟虑,再三琢磨。
客观的事物是错综复杂的,有表面现象,有事物本质;表面现象是有形的,事物本质却是内在的,无形的。因此,首先被人们抓住的,总是那些孤立的、互不相关的、五花八门的有形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是靠不住的,它是凌乱的,片面的,有真有假的,如果我们不对这些东西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不好好想一想,拣了封皮就是信,把片面当全面,把局部当整体,把现象当本质,那只会把事情办坏,决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毛主席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呢?那只有多想一想,下一番判断和推理的工夫。开初,人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但一想,感觉事物里面还有点什么东西;又一想,又感觉事物里还有点什么;想的次数越多,积累的材料也就越多,想到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这样,想一次,对事物的认识就深一层。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就能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它,运用它。
想,是一种脑力劳动。它和任何劳动一样,有多大耕耘,就有多大收获;付出多少心血,就有多少成果。要想在这里开花结果,获得丰收,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需要进行辛勤的劳动。
不想,任何复杂的事物,看来都是简单的、平常的,没有什么可值得注意,但细细一想,即使是最简单的事物,也能发现里面鱼龙变化,奥妙无穷。水壶蒸汽冲动壶盖,这是我们生活中极平常的事,千千万人看了都没动脑子,但瓦特却在这里想出道理发明了蒸汽机。马克思说过“蒸汽机给你一个资本家的社会”,从一把普通的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的水壶上,却把整个人类社会推上一个新的世纪;这能说,那样的事情太小、太平常,没意思,不值得一想吗?
我们中国也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宋朝大学者王安石写了一首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第三句里的
“绿”字曾修改了五次。开始写的是“到”字;一想,感觉“到”字不如“过”字好;又一想,觉得“过”还不如“入”字贴切;再一想,又感觉“入”字不如
“满”字生动;最后才想到一个绝妙的“绿”字,多形象!这说明:任何心得和收获,都是血汗换来的;想得越多、越殷勤,就越能发现事物的真髓,深入事物的妙处。懒得动脑子的人,不勤于动脑子的人,只得交“白卷”,吃零分。
一首诗歌,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一个计策(办法、措施),也有上策中策下策之别。不用脑子,固然谈不上写好诗篇、出好主意,但用了脑子,如果不深思苦虑,穷根究底,不像王安石这样“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不可能写出上等的诗篇,出出上等的计策,把工作做到家。
“脑子越用越灵”,越想,越能想;因为脑子是物质的,它和人身上任何部位一样,肩越挑越有力,腿越跑越有劲,脑子也就越用越发达。反之,水不流则腐,刀不用则生锈,脑子不用则迟钝。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样,总是在运动中求发展,一静止下来,就会衰退,腐败,最后到消亡。
客观的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想,是无穷的,没有止境的,这时得想,那时还得想,今天得想,明天还得想。只有不断地琢磨它,研究它,分析它,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掌握住事物的规律。在做事以前,必须“三思而行”,考虑好这样做的作用和效果,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最有效的步骤和方法。在做的时候,也必须边做边想,及时纠正偏向,改进方法。做完以后,更得好好想想,总结经验教训——即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由于人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客观实际,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把什么都想好了才去做,更不能要求什么事情只能做好,不能做坏。试验性的、摸索性的工作还是要做,有时候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先,或许考虑得还不很周到、全面,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做工作了,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只要勤于用脑子,苦于用脑子,不断地进行思索,边做边想,就可以不断地修改它,充实它,使它日益完善。有时即算是失败了,也不要紧,“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失败也就没有成功,这是事物的辩证法;只要我们好好想想,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下一次有了经验,就不会重遭复辙了。这里最怕的是这一种人:事前,既没有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事中,又没有“再想两遍”的精神,事完了也就算完了,不再好好总结,做坏了,也不知坏在哪里,结果,一错再错,一直错到底,下一次还得跌交!
想,不但要勤想、苦想,也有善想与不善想的差别。善想的,真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预见效果;不善想的,想来想去,还是跳不出原来的圈子。所谓善想,并不是说要有特殊的天赋,或者有神机妙算的本领,这里主要是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因为:只有有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处处从客观事实出发,尊重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观察问题;只有掌握了辩证的方法,才能深刻地了解事物的变化,科学地分析事物。
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根本观点,道理大家都懂了,但是在实际考察问题的时候,有些同志却还不能完全做到,有时往往流露出一些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观点。这里的原因是复杂的,因为客观事物首先是通过人们的认识来反映的,这里不但包括人们的思想观点,也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深浅程度,因此,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带着某些主观成份来认识客观事物的。要想减少或者消除这种主观成份,就必须认真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怎样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呢?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深入实际;一是多听听群众意见。深入实际,就能使自己了解实际。毛主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不深刻了解实际,也就说不上从实际出发,说不上实事求是地观察问题。多听听群众意见,就能补充、修改和充实自己的意见;因为个人的所见所闻总是有限的,只有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是无穷的。
辩证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但是并不是说每一个同志都掌握了这个方法。有些同志看问题,还往往只看到了这一面,没有看到那一面;看到了事物的本身,没有看到事物的周围;看到了现在,没看到过去和将来;看到了静,没看到动;看到了此时此地,没看到彼时彼地……这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当然不可能正确地思考问题,分析事物,认识事物。
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会想的人,总是把问题想得很宽泛、很深远,善于联想,善于比较,善于抓特点,善于判断,善于推敲。去年春天我到过江苏常州一次,常州有个小酒厂,原本因原料不足经常停工,但他们有一次听谁说过稻草里面含有淀粉,他们就想:做酒的原料谷物主要是靠淀粉,既然稻草里含有淀粉,想必也可以酿酒。果然不错,经过多次试验,成功了,酒味纯正强烈。他们已投入了生产。
最近看报,湖南长沙县有个青年农民张守功,一年做了七百一十多个劳动日。一年才三百六十五日,怎么能做这么多劳动呢?除了勤奋以外,就是他会想。过去出凼粪,总是一人挑一担,他想道:水不是有浮力吗,如果改用拖泥船拉,既省事,又省力。改进后,工效提高五六倍。以往的圆凼都是挖在田角上,到开春出粪时,再往田里各个地方送,往返距离远,浪费工,他想道:如果把凼子作在田中间,把圆凼改成长形凼,就方便多了。社员从后山运肥,中间隔了一条小溪,要绕一段弯路,他就想出搭一条便桥的办法,提高工效二十一倍。他早上、中午出工,总是顺便带一担肥料下田,晚上收工就顺便挑饲料回家。去犁田就带一把耙头,犁田活重,犁了一阵,耕牛要休息,他就拿起耙头去挖田角弯,这样,既省了挖田角的人工,人和牛也休息了。根据他自己介绍的经验,就是:看事想事,看事安排事,做这宗想那宗,干今天的活想明天的事。
这些人,可能没学辩证法,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辩证的,他们没有把活的事物想死,而是把看来是死的事物想活了。因此,他们工作起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路子越走越宽。
毛主席教导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这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钥匙。我们必须很好掌握它,什么事情,必须经过认真的比较、分析、联系和推理;分别它的粗和精,辨别它的真和伪,认识它的此和彼、表和里;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它的精髓,透过它的表面的和虚假的现象,深入揭发它的本质和客观的发展规律。
想,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不但要有勤思苦想的精神,也要有观察问题的正确观点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任何思想懒汉,和主观主义者、自以为是的人,是会碰壁的。毛主席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告诉我们:“列宁斯大林经常劝人要善于思索,我们也要这样劝人。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语说: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