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普希金和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06
第8版()
专栏:

普希金和中国
戈宝权
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名字,是我们中国广大的读者非常熟悉的,他的不朽的作品也是最为我们所喜爱的。我国远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已经翻译了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当时这本书的题名被译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一名花心蝶梦录”。这不仅是普希金的作品在我国最早的中译,同时也是俄国文学作品在我国最早的中译。接着在1907年,鲁迅先生最初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论述了普希金的生平和作品。在最近的四十多年当中,普希金的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差不多又都先后被译成中文,在我国的读者当中广泛地流传着。1937年,我国纪念了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的忌辰,1949年,我国又纪念了他一百五十周年的诞辰。除此之外,在上海还建有他的铜像。正因为这样,普希金这位伟大的诗人,对于我们就显得更加无比的亲切!
多年来,在翻译和研究普希金的作品的过程当中,我曾发现了一些证明普希金和中国有关的史料。1956年5月在列宁格勒时,我曾有机会访问了苏联科学院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会见了苏联著名的普希金学者托玛谢夫斯基和阿列克塞耶夫等人,研究了普希金的手稿,浏览了普希金的私人藏书。通过当时所收集到的一些新的史料可以看出,普希金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对中国是有着很大的兴趣的。
普希金于1799年生在莫斯科,十二岁就随着伯父前往彼得堡,考进了新建的沙皇村中学。当时法国流行的“中国狂热”,早已传到了彼得堡。像在十八世纪的中叶,彼得堡附近的奥朗宁堡就建造了中国宫,接着在沙皇村的夏宫也建造了中国戏院和楼台亭阁等。普希金从童年时起通过这些建筑物就知道了中国,难怪他在自己的第一部长诗
“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当中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五月的轻风吹来了凉爽,在飘动的树林的阴影里,中国的夜莺在歌唱。”
1820年,普希金因为写作“自由颂”和“致察尔达耶夫”等诗,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放逐到俄国南方去。他先后在基希?夫和敖德萨两地住过,并开始写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金”。就在南俄流放期间,普希金和维格尔相识。维格尔曾于1805年随同俄国使臣戈洛夫金伯爵访问中国,普希金就从他那里知道了一些有关中国的情形。当普希金写作“奥?金”的第一章时,曾写过“中国的圣人孔夫子,教导我们敬爱青年人………”的句子。我们现在从普希金手稿的第2369本第6面的左下角,还可以看到这几句诗,但这几句诗被普希金用笔划掉,并未收进他的最后定稿。
1826年普希金得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赦免,迁居到莫斯科。就在1828年,普希金和当时著名的中国学者(汉学家)雅金夫·毕丘林神父相识,并且建下了亲密的友谊。毕丘林神父曾任过俄国东正教会驻中国使团的团长,在北京前后住过十四年之久(从1807年到1821年),精通中国语文,翻译过和撰写过不少有关中国的著作,他曾将这些著作送给普希金。像他用俄文翻译的
“三字经”,一直到现在还收藏在普希金的私人藏书中。普希金从和毕丘林神父的交往中,知道了更多的有关中国的情形,而且对中国充满了向往之情。我们知道这时候普希金虽然得到了沙皇的赦免,但实际上还是生活在沙皇的监视之下,他曾多次想逃亡到国外去,但均未成功。于是这时候,他就有了想访问中国的念头。像他在1829年写的一首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我们一同走吧,我准备好啦;
朋友,无论你到那里,
只要是你想去的地方,我都跟
随着你去,…………
那怕是去到遥远的中国的万里
长城边。”
接着在1830年的1月7日,普希金就用法文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宪兵总督班肯多夫将军,请求允许他跟俄国的使团同往中国:“目前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参加官职,我很想能到法国或是意大利去旅行。假如这个请求得不到许可,那么我请求能允许我随同到中国去的使团一同访问中国。”1月17日,班肯多夫复了普希金的信,不用说,是拒绝了普希金的请求。普希金访问中国的念头,从此终于成为泡影。再过了几年即1837年,普希金即因决斗重伤死亡,成为沙皇专制统治的牺牲品。惋惜的,是普希金未能访问中国,否则在他的文学遗产中,当会有不少关于中国的诗章。在普希金的私人藏书中,直到今天还保存着好几种有关中国的书籍,从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兴趣。
普希金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距离我们已是一个多世纪了,但是他的作品依然还激动着我们的心情。尤其是当我们知道普希金的一生当中怎样对中国发生极大的兴趣,我们会觉得普希金对我们是更为亲切。普希金曾经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要“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烧亮”。愿他的不朽的诗句,经常在燃烧我们的心,也把我们的心灵烧亮!(附图片)
普希金画像 阿·普鲁茨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