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谈影片“悬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07
第8版()
专栏:

谈影片“悬崖”
杨天喜
“悬崖”是一部以我国现代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影片。它企图通过方晴、范钧和袁思忱之间的生活理想的矛盾,描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所走的不同的道路,其中也想表现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与教育作用。因此,研究一下影片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如何正确、生动而深刻地表现知识分子的形象、爱情问题以及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与教育,是有益处的。
影片中的方晴是一个充满了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青年知识分子。她为了沽名钓誉,不惜出卖自己的爱情,后来经过党的教育,才到渔民地区去锻炼、改造,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了转变。影片对她的资产阶级思想感情,描绘得比较细腻。开始,她只是替她的老师袁思忱整理书稿,想从中多学点东西。当袁思忱心怀鬼胎,揽了个机会让她作手术时,他俩就亲近些了,方晴还希望能像袁思忱那样写本书。由于袁思忱在她面前表现出一副十足的流氓相,她曾一度与他决裂,并借故把书稿退还给他。但他们之间还是藕断丝连。尽管这时她以前的爱人范钧从草原上给她寄来珍贵的礼品,她虽然也察觉到了女同学张小燕对袁思忱很有感情,而且已经在为他整理书稿,但是当袁思忱提议升她为助教时,她却仍旧把自己的廉价的爱情出卖给袁思忱。当袁思忱把他和她的名字写在书稿的封面上时,方晴也就完全满足于这种同流合污,同意它是他们所谓爱情的结晶了。方晴为了使书早日出版,听命袁思忱日夜赶做实验,以致严重失职,几乎使一个病儿丧命。影片描绘他俩之间的所谓爱情,是有层次、有曲折、有起伏的,表现出方晴的资产阶级思想感情,刻划出她心灵中一些活动。同时,影片也表现了方晴陷在污泥坑中的苦痛,并要求党给以教育。影片中的党员——系秘书韩大姐也批判了她的思想,后来方晴到渔民地区,在工作上也很努力,并曾对范钧说,她与渔民相处受到了教育。可惜的是这一切在艺术上却表现得非常空洞、表面而不能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特别值得提出来探讨的,是影片对方晴这个人物形象的态度。方晴是个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影片开始描写她有着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由于比较幼稚,曾被袁思忱利诱并玩弄,当她发现他的流氓相毕露无余,马上避免与他接触,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她甘心与袁思忱同流合污以后,情况就与以前大不相同了,我觉得这时她并不幼稚了,因为她已经明知袁思忱是个流氓,系里党员韩大姐也规劝过她,行政上还因她失职而记她一次大过,尽管这样,她还是抛弃原来的爱人范钧,执意与袁思忱相爱,整理书稿,以至结婚。这时,方晴的问题已经不是一般资产阶级思想,而是涉及到道德、品质问题了!对这样的人物,影片本应更严肃地批判她的思想。可是,在他们新婚之夜,当赵纹揭露了袁思忱的盗窃内幕,影片却只着重表现了她的徬徨、苦痛,使人感到她的错误仿佛不是道德品质上的问题,而只是因为幼稚、脆弱,一时受人愚弄。也可能由于这种观点,影片就看不出方晴在渔民区,如何在生活和斗争中具体地受到渔民的教育。因此,我觉得影片对方晴这个人物的处理是掌握不稳的,从而妨碍影片深入地刻划这个人物形象,也削弱了影片的教育作用。
袁思忱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个伪君子、资产阶级文化流氓,他不仅盗窃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利诱并玩弄自己的学生,其肮脏、下流是无可言喻的。影片是企图表现这种腐朽的资产阶级高级知识分子,从而鄙视这种伪君子、流氓的。影片中外科系的负责同志陈大夫对袁思忱有过批评和指责;当赵纹揭露出他盗窃的实情后,激起了群众义愤,要求立刻送法院惩处,领导上也同意群众的意见,但是,这些批判和指责都是简单的、空洞的。
范钧这个形象是作为正面人物在影片中出现的,然而,这个人物思想感情的来龙去脉却不很清楚。我们不知道他思想进步的根据是什么。既然他在离校前,与方晴在思想上不能志同道合,为什么他对方晴恋恋不舍?他对方晴如何看法,打算怎样?后来,当他目睹方晴与袁思忱结婚,竟拂袖而去,是因为嫉妒,还是为了什么?总之,我们只见范钧说这样那样正确的话,做了些工作,却不了解这个人。
从上面几个形象看来,我觉得影片在描写方晴、袁思忱的资产阶级思想感情上比较生动、细腻,表现方晴的转变、范钧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方面就比较空洞、概念,韩大姐和陈大夫只不过是专门对这些人进行说教的人物,有其声而无其形。
“悬崖”从剧本到影片都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甚至还有些错误
(剧本中的缺点和错误更严重,影片中已有所修改),但是,我觉得这都是属于创作思想范畴的问题。剧作者和摄制人员也企图把它们写好、拍好,由于没有站稳工人阶级的立场,结果出了问题(当然,影片中某些问题,也由于打补丁而形成。)。因此,不能说是白旗、毒草,它与右派分子吕班恶意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未完成的喜剧”是有区别的。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应该认真来加以探讨。从“悬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描写知识分子的一条根本原则,是要从工人阶级的观点和立场去表现他们,我们描写像方晴这样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错误思想不是同情、迁就,甚至歌颂他们,而是要写出他们在革命的熔炉中如何与工农兵相结合,脱胎换骨,改变自己的阶级立场,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如果影片能大胆地揭露她的资产阶级思想,特别是能着重描写她在工作中、劳动中和斗争中,在劳动人民的影响下,如何使自己的思想有所转变和提高,效果就可能会好一些。像袁思忱这样的人物,可说是革命队伍中的渣滓,我们不仅要暴露他,更重要的是要深刻地批判他,清洗他在群众中的恶劣影响,目前影片中的这种处理,是缺乏艺术形象的批判力量的,而且也是不一定妥当的。
表现革命队伍中的知识分子的改造,必然要涉及到党的领导,出现党员形象。但是,不是像这部影片这样,好像专门为了到一定时期对未经改造好的知识分子指手划脚,而是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中如何经常团结、教育、改造他们。也许有人会耽心,一出现党员及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毛病进行批评,戏就难以写下去了。其实,知识分子的改造是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而且个别知识分子像袁思忱之流,尽管对他进行教育,他还会带着花岗石的脑袋进坟墓的。因此,对党的教育的描写,不是无戏可写,而是大有文章可做。
批评、探讨“悬崖”中的创作问题,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希望这部影片的创作人员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以便今后创作出完美的作品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