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五月麦收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09
第8版()
专栏:

五月麦收忙
莎荫
麦子黄来麦子香,
麦浪滚滚似海洋。
从南到北几百里呀,
晋南遍地夏收忙。
六月天呀镰刀响,
万石新麦又入仓。……
姑娘们用晋南的花鼓调唱起了欢乐的麦收歌。醉人的南风在无边的金黄的麦田里打滚。晋南平原上公社化后的第一个夏收季节到了!
晋南的5月是炎热的。人说,5月天晒得人流油啦!可是,5月却正是晋南农事特别繁忙的季节。齐水水的麦子,一夜工夫就黄下一大片。每当这个季节到来的时候,晋南平原上就沸腾起来了。人们身披着炽烈的阳光,脚踏着烫脚的土地,抹着一把一把的汗水,把辛勤地经营了一年的果实收割回来。
今年晋南的小麦长得特别好。西起吕梁山,东迄中条山的狭长的晋南平原,已经变成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麦浪滚滚,麦香阵阵。当我乘坐的列车在晋南麦海中飞驰前进的时候,从窗口俯视两侧,只见黄色的麦海中,浮动着许多黑点,就像一群黑色的水鸟遨游在阳光普照的水面上。同车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人们在收割。
俗话说:“麦收一晌,蚕老一时”。如果可以把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比作战斗的话,那麦收就是晋南农村一年四季所经历的战斗中最紧张的一场。一个村千把亩麦,一旦麦黄镰刀响,短则三五天、长则七八天,就要完全收割完,小麦全部登场。到临汾的第二天,就听中共晋南地委农村工作部的同志说,和潼关隔河相望的风陵渡人民公社长旺管理区开镰收麦了。当第二天我匆匆赶到那里的时候,长旺村周围就已经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小块麦田了。人们正在村里和村周围的打麦场上碾麦。旷野安静下去了,嗡嗡的扇车响代替了收割机的声音。
我回头赶往风陵渡公社靠北的焦卢管理区。这里包括十个村二十一个生产队,有一万多亩麦田。我去的时候凑巧碰上头一天开镰收割。
这个场面是激动人心的:割麦的人们形成了一条曲折的线,在向着麦海蠕动,小镰刀和“扑子”(即撒链)在闪动着,擦擦的响声竟是这样大,使得人们互相说话都不得不提高嗓门。间或互相鼓励着:
“后边的,加油啦!”
“别急,等会你就知道我们的厉害啦!”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作了我们的临时向导,他很健谈,又像生气又像高兴的给我讲,原来组织麦收队时,他也报了名,队长说他年纪大了,扛不了这活儿,没让他参加。他说:“坐不住啊,活了七十五岁啦,还没见过这么好的麦,撒把土也落不下,可是队长说我老了!”正在用“扑子”撒麦的管理区主任谭忠贤,是个劳动模范。他丢下撒链接待了我。他告诉我,今天是第一天,人还没全出动。明天就集中来了。虽然我没有问他,他却自动地告诉我说:“这麦子好啊!往年,一个人一天怕撒不倒十五、六亩!今年用上吃奶的劲也不过七、八亩,就说收割机吧,”他指着靠南边正在奔腾着的机器说:“那是摇臂收割机,今年哪,四匹马拉得满身披水啦,还拉不到一个来回,不是机器沉,是麦子厚啊,后来我们就决定用拖拉机拖了,还不错吧?”
二套、三套的大马车正在把刚刚割倒的新麦川流不息的拉回去。大车一走,小孩子们就成群结队地到那里收拾遗留下的零星麦穗。后来才知道,这些小鬼们都是初小一、二年级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担负着麦收中“打扫战场”的任务。生产队给他们起了个名,叫“颗粒还家团”。不过,一位专管拾麦的妇女向我们说:“今年怕拾不下东西,好几十个人半天拾了不到十斤。今年夏收准备早,工具好,人心齐,割得净,装得净,丢失很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