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和风细雨 各抒所见 探求真理 首都老年和青年心理学家共聚一堂讨论学术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0
第6版()
专栏:

和风细雨 各抒所见 探求真理
首都老年和青年心理学家共聚一堂讨论学术问题
本报讯 首都心理学界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性质、方法等问题举行科学讨论会。
这次会议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学院、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等六个单位联合举办的。长春、哈尔滨、广州、兰州、呼和浩特等地的心理学教学工作者也远道而来列席了讨论会。到会的有潘菽、唐钺、郭一岑、陈汉标、曹日昌、朱智贤、胡寄南、陈元辉、程乃颐、彭飞、沈乃璋、周先庚、陈选善、孙经灏、王琳、曹孚等二百多人。会前北京各单位作了认真准备,写出了书面发言十七篇。在讨论中年老的心理学家和参加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青年都按照自己的研究心得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一些问题也展开了争论。大会上先后发言的有二十多人。在小组讨论中争辩更为热烈。讨论会于5月11日开始,15日结束。
讨论会上提出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大家看法已趋向一致,有些问题还有原则性的分歧。其中一个总的分歧就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各占什么地位,以及如何去研究。这个分歧贯串在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性质、方法等几个问题中。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反映过程;另一派则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过程。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总的说来有两派意见。两派共同承认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也要研究人的个性,所不同的是:一派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反映过程,持这种意见的以心理研究所的曹日昌为代表,他们肯定个性应该研究,但认为“应该从反映过程来研究个性和阶级性”。他们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意识的起源、发生、发展和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及其规律”,因此必须“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他们指出,心理学如果不从事关于脑的反映过程的研究,或不从脑的机能来研究意识现象,就会使心理学等于逻辑学、哲学、思想史等学科,就取消了心理学。他们主张心理学除在实践活动中研究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和意识活动的规律外,还要利用尖端科学技术来研究脑的反映活动。他们的着重点是研究心理反映的规律,并举了劳动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工作为例,证明心理学研究反映过程,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效率。目前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力量应放在解决认识过程的研究上。支持这种意见的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曹传咏、陈大柔,北京大学沈乃璋也同意这种意见,但他认为,普通心理学应该专门研究心理过程,不必研究个性。
另一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曹日昌等人的意见,忽视了对个性的研究,忽视了人的心理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过程,但是“应该研究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人的心理过程”,“应该研究个性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对于心理过程的影响”;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研究人脑的机能,但是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的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持这种主张的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北京师范学院孙经灏、崔莉芳、教育行政学院张昉,教育科学研究所胡寄南等人。张昉和崔莉芳并举了一些教育实践中的例子,强调说明研究个性和儿童年龄特征的重要意义。
此外,北京大学程乃颐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不可以脱离心理内容研究心理活动,但也不可以脱离心理活动研究心理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彭飞认为:心理学要研究反映形式,研究反映过程如何产生、如何在脑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规律,也要研究心理内容形成的条件、发展的途径及其对反映过程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朱智贤从一般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提出心理学是研究一般意识的科学,但也应结合着研究社会意识、阶级意识。他认为:心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同,它不是把阶级意识当作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来研究,而是作为意识倾向的动力结构来研究,是研究阶级意识倾向的不同表现形态在人脑中如何形成起来,又如何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和调节人的行为。
关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有四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第二种认为心理学是偏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第三种说是偏于自然科学的中间科学;第四种说是不能偏在一边的中间科学。
由于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存在着上述分歧,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也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以北京师范大学郭一岑为代表,他在会上的两次发言中,坚持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的科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作为心理器官的人脑,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产生的。由于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本质上已区别于动物的脑。他主张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社会实践是心理、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生活,不是单纯的自然界,即使纯自然物,对人来讲也具有社会意义。心理是社会现象,因此,心理学也应是一门社会科学。
第二种意见认为心理学是偏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认为,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运动形态与生命(生理)运动形态相互联系的现象,其中研究心理过程主要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为心理活动就其机制和起源来说,是人脑这块自然物质的机能。研究人的个性,则主要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因为人的心理内容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反映。研究意识现象,研究个性是心理学的主要问题,所以心理学是偏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
第三种意见认为,心理学是偏于自然科学的中间科学。以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为代表。他认为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起源,心理学要研究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要研究脑的反映活动、过程与规律。他说,人脑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研究脑的活动规律的工作,重点属于自然科学。但他也考虑到,心理学又包括没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部分,也包括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部分,所以,他肯定:如果有人着重研究意识起源、或脑的反映活动过程,把心理学当作一种自然科学,在他的研究范围内未尝不可;如果有人专门研究意识倾向性或社会生活条件对心理的影响,把心理学当做一门社会科学,在他的研究范围内也可同意。他在发言中表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的反映过程是不随社会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他把心理学看成为偏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中间科学。
第四种意见认为,心理学是不能偏在一边的中间科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持有这种观点。他不同意郭一岑的意见,他在分析郭一岑的观点时,明确表示:人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人的精神现象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认为,偏于自然科学,则必然忽视个性方面,偏于社会科学,则易忽视心理过程的研究。他的结论是:目前还没有充分理由能说明应偏向那一边。
关于心理学的方法
一般都承认实验法是心理学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占什么地位,则有几种不同意见。
一般都承认实验法是心理学的一种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占什么地位,则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曹日昌认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反映过程,实验法是一种主要的方法,观察、描述则是一种古老的土办法。由于目前心理学所用的方法水平还不高,应该注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研究,做到土洋结合,而将来应多用洋办法。曹传咏认为,近代尖端科学技术和理论,给大脑活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武器。他说,电生理学、电子技术、信息论、控制论等,所有这些理论和技术,对于揭露脑的反映活动的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吉林师范大学郭占基同意以上意见,并主张实验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方法。
陈帼眉认为,实验法必须与其他方法配合起来,才能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
关于心理学中的阶级分析,有二种意见。华南师范学院陈汉彪、北京师大陈帼眉认为,阶级分析是原则、不是具体方法,确切些说,应当是在心理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运用阶级观点;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元辉认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不能作阶级分析。
关于心理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一般都承认人的心理活动有共同规律,在阶级社会里,部分的心理活动是受阶级影响和制约的。
讨论会上,一般都承认人的心理活动有共同规律,在阶级社会里,部分的心理活动是受阶级影响和制约的。
北大程乃颐认为:心理过程是人类共同的,人的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作为脑的机能,全人类也有一般的、共同的规律。人的意识在阶级社会中必定渲染上阶级色彩,但是人的感知、思惟、情感、愿望等,不一定每次都和阶级意识联系,因而也就不一定都有阶级性。他认为,否认人的心理有共同规律和研究这些共同规律是错误的。
北京师大朱智贤认为:在心理学研究中,否认阶级意识的强大调节作用,是不对的。但夸大心理的阶级性,以至否认一般规律,也同样是错误的。
北京师大陈帼眉及三年级学生吴书柬认为,人的心理有共同规律。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心理有些有阶级性,有些没有阶级性。心理学既要研究在没有阶级性的心理现象中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在具有阶级性的现象中的共同规律。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段铨章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共同规律、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许多参加讨论会的心理学工作者说:这是一次惠风和畅的学术讨论会。会上大家沟通了学术观点,扩大了知识领域,觉得大有可为,很乐观,激起了发奋之心。有的人接受了对方的一些观点,从而补充或修改了自己的某些看法,有的人从别人的发言中,给自己的论点找到了更多的根据,因而更坚定了原来的主张。大家都程度不同地看到对方之所长,自己之所短,感到必须再下苦工夫钻研,认真作些研究,积累些资料才行。特别是与会的青年师生,普遍感到责任重大,决心好好读书,切切实实做学问,为繁荣心理科学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