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和歌舞剧的新尝试 上海音乐舞蹈团体演出一百多个新作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0
第6版()
专栏:

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和歌舞剧的新尝试
上海音乐舞蹈团体演出一百多个新作品
新华社上海9日电 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8日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演出。十六天中,二十个专业和业余的音乐舞蹈团体一千多位演员,演出了二百七十多个节目,其中有60%是上海音乐舞蹈工作者去年以来的新作。
参加会演的作品丰富多采,各种题材和形式都有。许多作品在创造民族化的交响音乐和歌舞剧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成绩。
上海交响乐团演出了三个新的交响乐:王云阶的第二交响乐“抗日战争交响乐”,施咏康的“东方的曙光交响乐”和沙梅的第一交响乐“幸福生活交响乐”。“抗日战争交响乐”在近似“义勇军进行曲”冲锋号角的“引子”声中,展开了它的战斗性的主题。作者在第一乐章“抗战中”,着重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困苦磨难,最后化为反抗侵略的雄浑的力量。第二乐章“苦难的回忆”中,可以听到描述抗战期间人民颠沛流离的小提琴独奏,可以听到日本侵略军的疯狂叫嚣声。接着的一章“到敌人后方”,表现了敌后游击战争的雄伟气魄。最后一个乐章“欢庆胜利”,出现了全民欢腾的伟大场面,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主题作结束,奏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继续英勇前进的气势。整个交响乐以比较完整的艺术构思和民族风格,成功地处理了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加上出色的演奏,更使这个交响乐生色。
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创作和演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认为在交响音乐的民族化方面,作了一次成功的尝试。这首奏鸣曲是学生何占豪和任钢创作的,他们以越剧的部分曲调为素材,用西洋音乐形式来表现我国广泛流传的“梁祝”故事,它突破了交响音乐惯常的法则,采用了戏剧叙述的方法,整个乐曲既具有奏鸣曲的传统形式,又富于民族的情调。
会演中的“黄浦江颂”、“黄浦江大合唱”、“幸福河大合唱”、男低音独唱“老司机”、琵琶独奏“欢乐的日子”、笛子独奏“今昔”等,也都得到好评。“黄浦江大合唱”是上海合唱团的作品,他们已经作过多次演出,根据听众意见,修改了六、七次。合唱团的一首上海民歌联唱“我伲公社交关好”
(即:我们的公社十分好),以它浓厚的乡土气息,引起了听众的兴趣。
上海实验歌剧院、儿童艺术剧院等单位演出了许多舞蹈、舞剧和歌剧的新作。舞蹈“夜袭”,通过练兵、埋伏、偷袭敌营等舞姿,塑造了中国古代武士雄健、机智、英勇的形象。在江南民间舞蹈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鹅毛扇”舞中,十二个手持雪白鹅毛扇的少女翩翩起舞,双臂伸张曲缩,犹如白鹅的翅膀,富有诗意,宛转动人。这个舞蹈是上海实验歌剧院的编导和演员们在群众中“采风”的成果。
会演中还演出大量的传统节目和外国优秀作品。女歌唱家董爱琳这次演唱了歌剧“阿依达”中的一段,抓住了剧中公主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她的阴险妒忌而又有强烈爱情的性格。
在会演期间,上海音乐舞蹈界人士分成创作、表演艺术、舞蹈、歌剧四个组,举行了近十次座谈会,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传统,学习借鉴世界音乐文化的宝贵经验,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音乐歌舞艺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