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丰富多彩的“彩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2
第8版()
专栏:台下闲谈

丰富多彩的“彩调”
林羽
隔河看亲
彩调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在解放以前还没有职业剧团。但这所说的“年轻”,只是和一些古老的剧种相比而言,实际上它也有自己不短的历史了。从前流行在桂北一带的农村中间,现在是广西僮族自治区流传最广的一个剧种,多数地区的人,包括少数民族,都爱看这种戏,多数公社里都有彩调的业余剧团。
自治区也办了一个彩调团,这是人材最集中的一个剧团,水平是相当高的。我看了他们几个戏,对“隔河看亲”的印象最深。
这是一个彩调的传统剧目。彩调的短剧多,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型剧目,这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喜剧,或者简直可以说它是一个闹剧。故事大致是:有一家的一个长工和另一家的一个丫头相爱了,可是丫头所侍候的小姐又驼又麻,嫁不出去,丫头也跟着无法结婚。这一对爱人有一个热心的干妈为他们设计,并亲自假扮媒婆去把这位丑小姐说给长工家的又跛又歪嘴的丑少爷。相亲的难关和拜堂的难关都由长工和丫头两人顶替着混过去了,结婚第二天拆穿真象之后,生米煮成了熟饭,于是两对夫妻:一丑一美的,都成了姻缘。
这虽是一个闹剧,但刻划人物相当深刻,地主、地主婆、傻少爷、丑小姐,用的笔墨都不多,但生动活跃;正面人物有丰富的感情,合理的喜怒哀乐。语言尤其活泼简练,富于民间色彩。我觉得这个戏比“葛麻”丰富多彩。
演员也是很好的,一台戏很平均,每人都有所发挥。风格也相当夸张,但又那么富于生活的情味。其中的地主、地主婆、丑小姐演得似乎更引人注意。
看了这个戏,使我觉得在农民中间存在着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他们对于生活不但是熟悉的,而且由于在不断的斗争中间成长起来,对于各阶级阶层的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旦形之于笔墨或舞台,就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这些作者特别富于讽刺和幽默的才能,不止是能够丑化阶级敌人,也能善意地揭发自己人的缺点。看了这个戏,不禁使我联想起哥尔多尼来,这位作者(或这个创作集体)的手法是和他十分相似的。
谈到缺点,也还是和许多农民中间的戏一样,结构有些散漫,特别是结尾处拖了一些。
广西僮族自治区很重视整理彩调的传统剧目,我觉得做得很对。这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应加以挖掘和发扬,不仅在文字上,还有表演上。
刘三姐
在南宁还看到了柳州彩调团演出的“刘三姐”,觉得得到了很多的艺术享受。
“刘三姐”是僮族人民中一个有名的传说故事,刘三姐这个人物在僮族人民中间是很被崇敬的人物。被称为歌仙,在柳州有她的庙。我国西南的人民是很爱唱山歌的,刘三姐据说就是最会唱山歌的一个姑娘,死后成了歌仙的。
传说中刘三姐的身世是充满着斗争的。她不只是聪明会唱,而且也长得漂亮,地主看上了她,要娶她做妾,但她除了聪明美丽之外,还具有着坚强的斗争性,没有屈服于地主,而要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地主设了种种阻碍来为难她,以至终于阴谋将她害死,但她死后却成了歌仙,并且报了仇。
柳州彩调团的这个戏由于在彩调里运用了大量的山歌,使戏成为非常富于地方色彩的和吸引人的。也由于运用了山歌,为当地的人民所喜闻乐见,演员在台上唱,观众不断地在台下鼓掌。有几个场面,如青年人的赛歌会,如刘三姐和地主请来的三个山歌先生比歌等都是特别富于人民生活的真实感,同时又特别富于诗意的。由于大量运用了山歌的歌词,语言上也非常机智优美,比方在比歌一场里,三个“先生”很看不起刘三姐这个毛丫头,刘三姐唱了一首歌讥刺他们:
你会唱歌我也会,
你会腾云我会飞;
黄蜂歇在乌龟背,
你敢伸头我敢锥!每当唱到这里,观众没有不鼓掌的。
关于这个戏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山歌调太多,音乐上不统一,失去了彩调固有的风格了,我不熟悉彩调的音乐,听不出不统一来,但从直感上我觉得用山歌的调子来唱是最合适的了,唯其这样,所以观众才特别感到亲切。设想一下如果不用山歌而只用彩调原有的曲调,能不能如此亲切地传达出应有的情趣来呢?彩调是一个年轻的剧种,传统并不深,格律也不严,似乎应当多方面的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不必自设许多清规戒律把自己限制得难于发展才好。当然也不是说,以后彩调就只能把这个“刘三姐”的做法当成了方向,一味专吸收山歌,而不多方面去找营养。
“刘三姐”这个具体的题材运用起山歌来是很恰当的,如果遇到另外不同的题材,如写志愿军,或是革命历史故事的,是不是山歌就一定适合它们呢?看来剧种艺术上的发展也要有百花齐放的精神,作多方面的试验才行。
这个戏的成功还在于生活气息的浓郁,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真诚而自然地出现在舞台上,她们唱来是那么平易近人,使观众觉得就像她们在生活中那样的真实,那样地富于感情,因而也就那么感动人。这些演员绝大多数并不是有多年经验的在艺术上成熟的老演员,只不过是一些二十上下的年轻演员,但她们来自群众中间,始终生活在群众中间,和群众的感情密切联系着,所以才有这种别人学不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戏也还可以加工提高,后面的情节比较罗嗦。传说故事往往是曲折冗长的,因为它们原是口头的叙事文学,随时可以添枝加叶,但搬上舞台就不能不使结构紧凑起来,就必须从传说的各种不同材料中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集中起来,才能够使它富有戏剧性,这是一;再就是传说故事中,往往只有主角的性格鲜明,而其余的人物就面目模糊,搬上舞台以后也必须加工,使每个人物都有清楚的面目和明确的性格,我觉得,这一点也还是“刘三姐”这个戏不够的地方。
我相信加工之后,这个戏一定会成为舞台上一首富有特性的美丽而完整的诗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