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质量要高 品种要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3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质量要高 品种要多
必须注意完成产品计划
全面地完成生产计划的中心要求是什么?主要的应该是两方面:一是产品,二是产值。我们不但要完成产值计划,而且首先要完成产品计划。现在有的企业却只注意完成产值计划,而对于产品计划则不够注意。这显然是不应该的。我们必须同时完成产品和产值的计划,把两者统一起来。
在工业的计划和统计工作中,把工业总产值作为主要的指标之一,用它来衡量每个企业、每个城市是否完成了国家计划。这样作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这样作的好处是概念简明,一句话就可以说明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同时也因为,只要是按产品计划完成的产值,产品数量和产值二者说明的问题是一致的。所以产值有它一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是,这决不是说,我们可以不管产品计划,只管产值计划。如果这样看问题,并且用这样的观点领导企业的生产,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事实证明,必须先有产品(品种和数量)的计划,而后才有总产值的计划。总产值是产品的价格计算的总和。在制订生产计划的时候,应该是先根据社会的需要,安排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而后计算出产值来。没有产品的计划,就不可能出现产值的计划。产值计划决定于产品计划。这就是产值和产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很明确的。因此,在我们完成国家计划的时候,必须注意完成产品计划。只要产品计划完成了,产值计划自然就完成了。
既然产品和产值这两者的关系如此明确,那么,在制定计划和安排生产中就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了。可是,在检查计划完成情况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的工业企业单位的领导人,往往只看一下产值计划完成了,就算了,而不去仔细审查产品计划是否也完成了。这种做法是偷懒的做法。因为只计算产值是比较简单省事的;而要详细检查和分别计算各种产品是否都完成了计划,则是比较复杂费事的。人由于惰性作用,常常喜欢简单省事,而不喜欢复杂费事。在某些企业中,为了追求产值数字,甚至不惜大量投料,生产并不急需的产品或不能配套的半成品,浪费了材料和积压了资金。结果,产值计划虽然完成了,产品计划却没有完成。这样做是本末倒置,势必为社会主义生产带来不好的后果,影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是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来满足消费和再生产的需要。人民和国家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产值。有些产品虽然产值小,却是不可缺少的。如婴儿用的奶嘴,妇女用的发卡子,工业用的螺丝钉,装针剂的安瓿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人民就会感到不便,工业就会受到影响。人类越进步,工业越发达,所需要的产品的种类就越多。这就要求工业部门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不管它们的产值是大还是小。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也是生产部门和工业战线上劳动者的光荣任务。不管产值大小,只要社会需要,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去制造出来。不能因为产值大的就作,产值小的就不作。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奶嘴子,对婴儿、母亲和整个家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如果不生产安瓿,注射药装不出去,将会给病人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产值计划和产品计划应当是一致的,但有时又不一致。往往有产值计划完成了,而产品计划完不成的情况。这是当前工业生产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个矛盾需要迅速地得到解决。怎样解决这个矛盾问题呢?根本方法是坚决按照国家的产品计划和社会的需要去安排生产,反对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产品计划的思想。 (摘自北京“前线”第十一期社论“产品和产值的计划要同时完成”)
在优质的基础上高产
在优质基础上高产,是我们贯彻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重要课题之一。高产是产品数量问题,优质是产品质量问题。它们是相互依存、又是互相统一的关系。
我们仅仅承认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作些研究。譬如一辆汽车,只有当它确实具有汽车的性能的时候,这辆汽车才能算做成品。生产出十吨铁,如果有九吨不合质量要求,这个十的数量的实际意义就很小,也许只等于一的数量。因此,从相对的意义上讲,一种产品,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如果制造出来的机器质量很高,一台可以顶二台、三台用,就等于给国家多增加了二台、三台的机器设备能力。可见,在相对的意义上讲,提高质量也就是增加了数量。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就完成生产指标来讲,我们既要完成数量的指标,又要完成质量的指标。而在一般情况下,质量总是占主要的地位。
有些同志常说“有比没有好”这句话。果真“有”比“没有”好么?当外国有,我们国家还没有,而我们又迫切需要生产某种产品时,经过努力把这种产品制造出来了,尽管质量差一些,也是必要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有”肯定是比“没有”要好。但是,第一,这里说的“有”,是指保证最低限度的质量前提下的“有”,是经过人们主观努力之后的“有”。譬如生产闹钟,由于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发条也没有,或者缺了其他零件,有了这样的闹钟又有甚么用处呢?那就决不是“有”比“没有”好。假使某种废品根本无法返修,那简直就成了“没有”也比“有”好了。第二,这里说的“有”,还必须是逐步提高质量的“有”。有了之后就要提高,这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生产者的合理要求。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已有的质量水平,不想提高,那怎么能体现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要求呢?所以,归根结底,不能笼统地说“有比没有好”。对这句话要加以分析。
当然,社会主义生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决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产量不断地增加,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这个变,首先是要在保证原有质量的前提下的变,并且更需要在质量有所提高的条件下的变,决不能是降低原有质量,或不向更高的质量水平提高的变。在变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数量增加的一定限度内,质量可以不受影响或基本上不受影响,产品的质量可以有保证。但数量超过了这个限度,质量就要起变化。另一种情况是:在提高质量的一定限度内,数量的增加可以不受影响或基本上不受影响,但质量的要求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就要遭到困难。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就在这里出现了。所以,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决不是没有对立的统一,而是对立的统一,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也决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摘自上海“解放”第十期,乔彬:“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