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美丽的城市英雄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5
第2版()
专栏:

美丽的城市英雄多
本报记者 张健虹
洛阳,这个历尽沧桑的美丽的古都,如今在劳动人民的建设中,已一改往昔的憔悴容颜,成为祖国大地上一朵盛开的牡丹,它绚烂多彩,处处闪射着青春的光芒。清晨,当挺秀的龙门山峰,在天边映现出淡墨色的身影时,整个城市便欢腾了起来,在方圆十数公里的工业区里,人潮汹涌,歌声回荡。那嵌有“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金色字样的三大工厂,一齐响着愉快的汽笛,接待它们每一个来上早班的生产者。疾驰在工厂专用线上的列车,昨夜把钢铁运到这里,今朝又从这里把采矿、洗煤炼焦、轧钢和农田排灌用的机器运往四面八方。雄踞在厂区北面中央地带的、拥有强大电、热功能的洛阳电厂,轻烟袅袅,慢慢在晴空中散开……。每到傍晚,这里的景色就更加显得妩媚动人。在车间和工地紧张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此刻都三三两两地漫步在绿树盛装的每一条林荫道上,呼吸着沁人肺腑的槐花的清香,而与那暮色同时升起的满城灯火,就像黑夜里撒落在四处的星辰,组成了面临大街的一道道镶满明珠的屏障。从涧西向东南方眺望,屹立在涧、洛两河上面的中州桥、洛阳桥,如同高悬空际的彩虹,出现在茫茫的夜色之中。洛阳,这个不眠的城市,人们时刻都在听到它频频的脉搏,那滚动在交通要道上的??车声,那来自各个工厂里的机器的轰鸣,它们送走了黑夜,又迎接了黎明。就在这样日新月异地掀开一页页日历的时候,洛阳,彻底地永远地摆脱了它在反动统治年代里的贫穷落后的命运。
古老的洛阳年轻了。它在仅仅四年中发生了如此万花缭乱的巨变,这是建设大军克服困难、忘我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开始兴建这个城市那一天起,建设英雄们就开始经历着光荣而严重的考验。夹带着雪粒的寒风,扎破了他们的手脸,毒热的骄阳烘烤得他们头晕皮裂,雨滴般的汗珠渗进了这里的每一方泥土,在沉重的土方工程中,他们的肩头磨肿了,手掌上隆起了豆大的血泡……,但是,他们的样样工程指标都在不断地飞升,并且成年成季地提前完成着国家每一项宏伟的工程建设。他们建完了这厂又建那厂,从一个胜利又走向一个新的胜利,他们建设了祖国,祖国抚育了他们,他们随着新城市的诞生而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同工业城市一起成长
今天在有色金属加工厂建筑工地上享有先进生产者盛名的泥工王大龙,就是千百万英雄中间的一个。几乎这儿的每一座工厂的地上地下都刻印着他的足迹。他爬在数十公尺的高空,用砖砌过插入云霄的烟囱,也在好几公尺的地底下,砌过各种动力管道的护壁,而当人们“哈气成冰”、冻得伸不出手的时候,他却在复盖着冰层的旷野上创造着惊人的奇迹,以超额七、八倍的数字,完成了国家的紧急工程任务,最近他又以四倍于以往成就的辉煌战果,取胜于洛阳市的基本建设工地。人们管他叫一面红旗。一提起这种荣誉,他那张饱经风霜的有着中年人绉纹的脸上,总要掠过一个非常温和的微笑,然后严肃地说:“我有什么了不起呢,所有的成绩都是大家的!手艺行是做到老学到老,我还要加把劲才行哩。”这深藏在他平易近人的外表里面的非凡的心灵,不正是他在施工中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的最美好的泉源吗?他已经在三年前从一个群众变成了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这里任何一项砖砌的浩大工程,都是他提高技术的阶梯,他和他的助手们、徒弟们已经非常熟练地运用铺灰机、砌墙机等等,来代替当年的手工操作。他在带领伙伴们进行每一个施工战役的日子里,自己总是吃苦在先。有一回,在一夜风雪之后,砌墙工程发生了很大的困难,浸了水的砖拈上手就成了冰块,砂浆见风就冻了起来,小伙子们的手指头都被冷风吹得又红又肿,木梆梆地不受自己使唤,而拖拉机厂的工程任务却又紧急得刻不容缓。怎么办呢?这时王大龙一时计上心来,吆喝了一声,大伙都由露天砌外墙的地方跟他跑到支起了房顶的顶下去砌里墙,同时找了些废草木片,在地上燃起一大堆火来,让伙伴们一边取暖,一边工作,他自己却像粘在脚手架上一样,一直干了个通宵,终于使整个小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超额完成了任务。小伙子们都说跟他学技术,可以落落实实地学到全套本领。他教他们如何使用机械砌墙还不算,连一块砖怎么拿上手、用什么姿势去传递最适宜,他都要亲自做给他们看。这几年他由一个中级技工到高级技工,一个领导十二人的泥工小组长到领导一百三十人混合工程队长的里程,正是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飞跃的见证。他的可爱的徒弟们呢,现在也都是施工战线上的能手和主力军。那个机灵的小伙子金梅星还是和他同在一个工区的先进生产者哩。其实,在洛阳像王大龙这样的人,是不在少数的。
要让美丽的洛阳更美
我们也同许多过往洛阳的参观者一样,在观光访问了规模宏伟的建设工程的同时,爱把视线伸向生产战线的前方。这儿也是英雄辈出,奇迹也像永不断线的珍珠。制造矿山机器的青年车工顾荣福,从去年5月到现在,革新技术十七项,在十一个月中完成一万三千五百个工时,4月里就开始干1964年的活儿。在拖拉机制造厂工人中出现了全国千台时新纪录的创始者姚长有之后,又出现了台月产量达到六千四百工时的创造者张伯虎、崔士龙、袁子明。二十三岁的符光尧,在刚刚走进工厂的时候,他看到车间里那些灰绿色的、乌亮亮的机器,心跳得不行,老觉得这些大家伙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撞到自己的鼻子上,或是要从自己的头上压了下来,他心慌意乱,感到自己矮小的身子更加渺小和微不足道了。但是半年以后的这个春天,他割掉拖拉机“盲肠”简化产品结构的事迹,却在全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上博得了众人的喝采和鼓掌!人们赞许他的是:他大胆地“开除”了五十四马力“东方红”拖拉机上的加油管,而用一个非常简易的白铁皮歪咀漏斗来代替这个加工程序复杂的零件的用途,省工时也省了铸铁。他还主张把拖链轮和驱动轮上的两个轮盖标准化,节约人工又提高加工效率好几倍。他听到会上的阵阵掌声,满脸发红,这不仅是由于青年人的害臊,而且是由于心头的激动!他想到自己虽在洛阳土生土长,但过去很长时期内并不很爱洛阳,十一、二岁的时候到老城里学织袜子学了两年,实际上是站在师傅旁边一边干杂活,一边看了两年,老板对于他,连一个手指头也不让他碰一下机器。但是现在他一进拖拉机厂,马里耀师傅就分配他一部崭新的钻床,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车、钳、划线等等技能毫不保留地教会了他,当他开车时不小心打断了钻头,心里乱蹦乱跳的当儿,马师傅没有叱责,反而轻言细语安慰他,给他讲清了出事故的道理。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成绩是从师傅那里得来的,也是新的洛阳给他的!他对这个第一批给全国农民送去大批拖拉机的光荣的故乡有着无比深切的热爱。
生产、建设两条线,条条线上出英雄,恰是今日洛阳的真实写照。
洛阳,这个古代的名城,它曾经孕育了古国文化,又抚育了今天的千百万个时代的英雄。愿英雄们的业绩与城市的永远年轻美丽的容貌,同时增辉。(附图片)
洛阳西工区宽广的马路一角。本报记者 杨震河 徐振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