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要总结多年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5
第7版()
专栏:

要总结多年的经验
林真
总结经验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
要想真正总结出点经验来,总结经验的方法必须对头;方法如果不对头,就达不到认识事物的目的,甚至会引导人们得出错误的结论。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值得提倡,就是:不要只总结当年的经验,还必须总结多年的经验。
总结当年的经验,或者及时总结某一项工作的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有不少的事情,必须总结多年经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晋宁县有这样一个例子:在1956年引进了一个稻谷新品种:乱脚龙,当年获得了丰收,一般每亩收七百斤左右。到1957年,就普遍推广了这个新品种,这一年乱脚龙的收成不如前一年,一般还能收五、六百斤。1958年,继续推广这个品种,结果绝大部分发生了秕壳现象,造成了歉收,一般只收二、三百斤。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经验。我们不能说晋宁推广乱脚龙是毫无根据的,他们的确有过丰产的经验,然而他们的经验只是一年的。在农业生产上,一年的经验,只能算作一次经验。对于一件事情只有一次实践,认识往往是片断的不完全的。因为,事物的规律性一般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或者才能暴露得充分。如果,我们只抓住这一个过程的一部分,就企图摸出它的规律来是不可能的。在事物的某一片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有时恰恰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不能代表它的规律性。晋宁推广乱脚龙的情况正是这样。谁都知道乱脚龙是籼稻,一般不适于在海拔一千八百公尺以上种植。但是,1956年的气候条件好,据农民说那一年北风起得迟,新品种又有“抢生”的习性,因而乱脚龙长得特别好。然而,昆明周围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较低,秋凉较早,这是经常起作用的条件。晋宁把偶然因素当作了经常因素,从而认为可以种乱脚龙,这就是吃亏的原因所在。从此看来,在农业生产上总结一年的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需要反复地总结多年的经验。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问题,大家一年有一年的说法,今年与去年不同,明年又与今年不同。譬如:地改田、种薯类,小春作物品种等等。有一个县,有一年,搞了地改田,当年遇到雨水好,收成很好,于是第二年就主张改田,把包谷改种成稻谷。这一年恰好遇到天旱,种稻谷不如种包谷划算,于是,又认为地改田不好。为什么会三反四复呢?当然,认识一个事物是需要反复的,但是,我们所主张的反复,不是去年肯定,今年否定,明年再肯定,后年又否定。这种循环的肯定与否定,并不能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要想提高认识,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把几年的情况都拿来加以分析。不能以某一年的好或者坏作为根据,应当是把几年的好坏情况作为根据。应当具体分析这一年为什么好,那一年为什么坏,它们中间有那些共同的东西,然后从中摸出它的规律来。譬如:地改田,无论是丰收或歉收,都应当具体地分析它的条件,如海拔多高、水是否充足、土壤如何、肥料多少、加工粗细等等。这样,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地改田,在什么条件下不可以地改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把有条件的东西,无条件地来推广是没有不跌跤的。同时,用这一具体条件下的结论,去否定另一具体条件下的事物,也会犯错误。
我们之所以强调总结多年经验,理由还在于,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它经历着“正、反、合”的过程。不仅在生产上,在社会生活中,在执行各项政策当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因此,我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必须符合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多年的经验,是总结经验中的一条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正确地看问题。
(摘自6月4日云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