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葵扇的“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6
第2版()
专栏:

葵扇的“革命”
本报记者 赵颖
在葵扇的家乡——广东新会县,葵树上,密密层层的绿叶轻轻摆动。它们被采下来,制成葵扇,人们使着它,凉风飕飕,暑气顿消。
可是,在不久以前,就是这些给人搧风送凉的葵扇,制造者为生产它们却要流下不少的汗水。每一柄普通的葵扇,都要经过十几道繁琐的工序;要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变为成品。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耽搁了扇子为人送凉的时机。
在大跃进的巨流里,生产葵扇的人们来了个“大革命”,而且获得了胜利。葵业公司党总支书记讲述了这次“革命”中的几段有意思的事情:制葵扇必须先把葵叶剪成扇子形状,在从前,干这道工序得学上三、四年甚至七、八年,才能用重一斤半的大剪刀把葵叶剪成扇子形状。一个工人一天剪一千柄左右,便把手累得抬不起来了。“要有一部剪扇机代替手工有多么好!”大跃进中,葵扇厂职工抱着这个愿望去找县里的一家机械厂,厂里回答说,没法做;他们又跑到广州一家工厂去,那个厂说这个机器造出来要两千斤重,价值三千元。也不成。怎么办呢?葵扇厂的领导就发动职工自己来做。这时葵扇一厂有一个叫汪振鹏的工人,他大胆提出了要用木头做模架,再按上刀片来压剪扇子的建议。经过大家反复试验,真的用木头加锯片造出了一台剪扇机。才花了几十元,而效率却提高了一倍。
这个成就照亮了葵扇工人自力更生搞技术革新的道路,全县三千名工人,竞相改变落后的手工操作。在葵叶综合加工厂里,记者看到一台用砖、木头、旧铁丝等造成的热风炉体,别瞧不起它,它能代替使人汗流浃背的焙烧工序。原来葵扇必须经过火烤,才能油润、脆嫩;过去操作工人站在高温的炉边一柄柄地烤,热气迫人,辛苦非常,在技术革新中,这个厂和别的厂的工人互相学习研究,制成了这个热风炉,操作时,用手摇动机器,扇子就随传送带通过热风炉,完成了这道工序。效率比过去提高一倍以上。工人们轻松而又感慨地说:“真是党领导下的幸福炉呀!”在火画工序,工人们正在用电笔在扇上画美丽的山水、花纹。记者问起电笔使用情况时,画了三十八年扇子的老工人赵沾找出一把铁笔对记者说:从前是用这条十多两重的铁笔在火上烤红了再画的。看看这支上了一层铁锈的铁笔,再望望现在他们用的电笔,谁能说这不是最鲜明的对比?
在另外一个车间里,缝纫机在沙沙的响,原来从前要有大批妇女用针缝扇边的工作,现在已经有机器来代替了,它可以提高效率六倍。此外,就连捆扎扇子的工作也用上了捆扇机。这些改革改变了葵扇生产的落后面貌,在生产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县里葵业公司的统计材料便是最好的证明。去年以来,职工们创造改良的主要工具有四十八项,提高工效几倍到几十倍,全年一共压缩工时一百八十四万个,节约劳动力约一千五百多人。因此去年的产量提高了19.91%,上等扇增加了20%,成本降低了9%。
是的,这些改革不仅为葵业工人创造了崭新的劳动条件,而且也意味着制造更多更好的葵扇,把凉爽带给众多的消费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