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三年横扫万顷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6
第6版()
专栏:

三年横扫万顷浪
本报记者 姜庆肇 周长宗 夏维扬
这几天,驻首都的人民解放军出动大队人马,参加北京郊区各人民公社的麦收大战,他们在劳动中欢悦地唱道:五月里来午端阳,人民公社好风光;东风吹滚黄金浪,红旗飘展收麦忙。
“要人有人,要车有车,不收完小麦不收兵!”这是驻京三军部队的口号。连日来,各路支援麦收的远征队,车水马龙,云集通州、顺义、密云、昌平等小麦产区。光通州地区就会聚了近万名解放军。他们包括陆海空三军的战士,各军事院校的学员。以杨勇上将为首的一些将军们和警卫天安门的哨兵们也都参加了收麦战役。各路大军相逢后,热烈地相互祝贺并展开友谊竞赛。
老红军战士姜成上校和曾经参加过陕北南泥湾大生产的王光德上校,率领着五百名官兵奋战在西集人民公社的麦田上,他们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早起晚归,勤收细打,反复检验,保证“不丢一穗一粒”,三天中抢收小麦数百多亩。
一年前曾经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被誉为
“开路先锋”的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校的官兵们,现在满怀着丰收的喜悦,又回到受这水库之水灌溉过的麦田里,和社员们一起展开夺麦大战。这支收麦大军,在政治委员冯子华和政治部副主任郝子敬率领下,起早带晚,风雨无阻,三天半收割小麦两千多亩。他们割的快,收的净,保证粒粒归仓。各个连队的官兵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和爱粮竞赛。一些年纪大的首长组成的“黄忠队”和女战士们组成的“穆桂英队”分工互助,并肩作战,拔的拔,捆的捆,工效也很高。一连和三连的官兵们,在连日竞赛中,不断地提高收麦效率,从开始的每人每天平均一亩左右,迅速提高到一亩半,还出现了一天三亩的割麦能手汪孝芳和六亩的杨文堂。他们被大家评选为“麦战标兵”。
在昌平地区的另一支割麦部队,仅仅三天半工夫,支援彩河人民提前十天完成了收麦任务。这个部队的战士每天平均每人收麦一亩半多,而且每天从几里路远的麦田里,把收的麦子扛到麦场上,解决了公社运输力不足的困难。
下雨天,陆海空三军战士们仍然昼夜不停地向“龙口夺粮”。在1日夜晚,当风雨狂袭的时刻,经过白天劳动的某连官兵们,仍然冒雨奋战在昌平区东闸的田野上。雨越下越大,夜也越来越深了,东闸生产队队长王文礼一再劝说战士们回家休息,可是战士们笑着问:“在下雨天收麦对麦子有损失吗?”生产队长说:
“没有。只怕雨淋坏了同志们的身子!”有战士说:“小麦没有关系,人民战士更没有关系啊!”他们的干劲更加高涨,和社员们一起大战到天明。
曾经在修建十三陵水库工程中荣获“先进中队”奖旗的某部八连官兵,因为白天忙于训练,在夜里赶到四季青人民公社黑塔站,帮助麦收,一到麦田,突击队四班班长申昌祥就率领全班勇士,一马当先,大干起来,麦地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割的割,拔的拔,捆的捆,堆的堆,人人争先。各班战士都提出:“颗粒不丢,保证质量,赶上四班”的口号。五班班长胡国平想出了主意,把技术熟练的人调配到三个小组,并由拔麦能手、共青团员张振江向大家介绍经验,全班急起直追四班。顷刻间,黄沉沉的麦海被勇士们打开了无数缺口,分进合击,协力围歼。直到旭日东升,他们才结束了这场紧张的劳动,唱着喜庆丰收的歌曲,凯旋回营。
北京郊区的广大人民热烈爱戴和赞扬人民解放军的麦收大军。在人民喜庆丰收的景象中,许多村庄的公共食堂的墙壁上,都贴着表扬人民战士的大字报、街头诗。公社的社员们还写了不少感谢信。姑娘们和孩子们顶着烈日,为战士们送开水,老妈妈为战士们洗涤汗衣。在西集人民公社的麦收战场上,热烈传播着“于大娘热爱八路军”的佳话。一天,战士们在麦田里紧张地劳动了半天,中午回去休息的时候,一进门,三班钟思祥发现自己的袜子晾在院子里;大家走进屋时,又发现几双袜子洗得干干净净,磨破的地方已经补得好好的,连同一件雪白的衬衣,折得整整齐齐放在炕头上。“这是谁帮着做的呢?”原来是房东于老大娘昨天因为身体不舒服没下地,在家打扫屋子时,把战士们来不及洗的脏衣服、脏袜子找出来,一件一件洗干净,然后又一针一线地缝补好。于老大娘今年六十四岁了,鬓发已经花白。她在听说部队要来帮助社里收麦之前,就高兴地连夜腾出自己的房子,把炕打扫洁净。当战士们来到之后,她老人家更是天天叨念着:“八路军一天价在地里帮我们干活,我们可怎么来照料这些孩子们呢?”(附图片)
解放军驻北京某部,在东郊区西集人民公社抢收小麦。
新华社记者 李学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