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淮河边上的麦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7
第3版()
专栏:

淮河边上的麦收
本报记者 于明 石正章
淮河大堤像一堵城墙,牢牢地卫护着安徽怀远县沿淮十万亩小麦。站在淮堤上朝大河湾一望,波浪滔滔的麦海一直伸向远方的天边。这几天来,这个“海”里从月亮一露头,就是一片欢腾,丰收的歌声荡漾,社员们日夜挥舞着镰刀抢收小麦,收割机声??地响着,道路上烟尘滚滚,拉麦子的牛车、马车和板车来往不绝。把这个沸腾的“海”和堤外的淮河对比一下,淮河成了一条静静的小河。
我们在大河湾里走着,沿途随便问那些赶车的人,他们都这样回答:“嗬!俺没有拉过这样的麦子,往年一车能拉两、三亩,今年一亩也拉不完!”红旗公社委山大队的三个七十多岁的老年人,兴致勃勃地在和麦子比高低:何保贵站在麦地里,麦子高过了他的眼眉毛;何保君在墒沟里一站,麦子漫过了他的头;何保国的妈妈摸着粗壮的麦穗儿,连声说“好麦,好麦!”何保贵高兴的说:“眼看麦子长得这样好,再活七十岁也不嫌多。”这几位老年人听说今年湾里的麦子格外好,早就想来看看,队长金文元知道了他们的心事,趁着牛车下河湾的机会,就把他们带来分享丰收的眼福来了。我们来到一块麦地上,一伙青年男女正在收割过的麦地上唱歌跳集体舞,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欢乐呵!接着,一声号令:“割麦了!”好整齐的队伍,好快的速度!竞赛的战斗展开了。队长陈玉伦告诉我们,这块二百多亩麦地,普遍深翻一尺多,耙耱得细,下种量比以往大大增加,光底肥每亩就施千担以上,从种麦开始,十几个人便搭起了草棚住在地边上,捉田鼠、赶老雁,追肥、锄草,一直住到今年2月,老雁飞走才离开田头;以后,又是打药治虫八九次……,真是费尽了心血。
“收了大河湾,富了半边天”,人人都被这片好麦子吸引住了。我们夜宿在田间的指挥棚里,星月当空,哪个地方出现了磨刀声?它惊醒了全河湾露宿的人们。机关、部队的人们也从庄子里赶来了,谁都不肯迟进麦田一步。食堂炊事员把饭菜也送来了。
解放军的官兵们特别受到了群众的喝彩。一个老年人,笑眯着眼睛,他这几天已成为解放军同志的志愿磨刀手了。二分队四连的一个副班长陈学章,带着战士们到地里一看,片片麦子长得密密麻麻,倒有点使人无法下手了。陈班长和战士们一商量,就把这块麦田当成台湾来进攻,他说:“同志们,咱们从四角展开围剿吧,蒋介石就在麦子当中!”顷刻间战士们喊声震天,从四边投入了战斗,全连第一日割麦八十二亩,第二天就提高到一百二十六亩。战士们和群众水乳交融,他们的苦干精神令人感动得流出眼泪。
收割机紧张地在工作,机手田子朴满头大汗。为了收打干净,他经常检查自己收割的质量,并征求群众的意见。这些收割机手是从黑龙江来帮助麦收的。田子朴对我们说,真没有想到淮河沿岸的麦子长得这样好。
大风大雨袭来了,可是湾里的小麦还有二万多亩没有收割,人们站在风雨里干得越来越起劲,在许多麦田里立刻堆起了一座座的小山头,坚决不让风刮走麦子,雨淋坏麦子。傍晚,麦子堆好了,人们才跑回庄上去换掉湿透的衣服。晚上风刮得更凶,雨下得更大。到河湾的道路,泥水没脚,走一步拔一步,十分困难。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天一亮,人们又冲向河湾去了,在大风大雨中开始了夺粮战斗。人们穿着棉衣也被雨水淋透了,有的战士索性脱光了上身沐浴。雨越下越猛了,那里来的唱戏声?原来是妇女张兰英,正领着全组社员边唱边割。她们唱四季推子、泗洲戏、淮北花鼓,一个接着一个,小麦也一片接着一片地割下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