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旧作品大放异彩 新诗歌锦上添花 云南少数民族文坛百花争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7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旧作品大放异彩 新诗歌锦上添花
云南少数民族文坛百花争妍
本报讯 记者黄昌禄报道: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坛百花争妍。长期埋藏在各族人民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已被大量发掘和整理出来。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支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半年来分批深入到西双版纳、德宏、红河、大理、楚雄、文山等六个自治州和丽江专区,在傣、彝、哈尼、白、纳西、僮、苗等民族中调查,共搜集到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和文学资料四十多万件,已编出了这七个民族的文学史(文学概况)和各民族的民歌、故事、戏曲等选集的初稿。在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是长期被埋没的明珠,现已初步整理出来的优秀长诗就有五部。傣族的长篇叙事诗“娥并与桑洛”是百花园中第一枝。这部长诗成功地运用了傣族民间诗歌的朴素形式,表现了反封建的爱情故事。它描写傣族青年桑洛为了反抗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远走他乡,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娥并的故事。这部长诗大量地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陪衬等手法,继承了傣族文学抒情与叙事交融的特点,用个性化的语言刻划出了桑洛、娥并等一群人物的鲜明形象。它充满了边疆傣族人民的浓厚乡土气息,因此别具一格,引人入胜。长达八千行的彝族史诗“梅葛”是另一类型的代表,这是彝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它长期在金沙江南岸的彝人中口头流传着,经过若干世代的补充和提炼而定型。它用朴实而流畅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旋律解释了彝族人民原始的宇宙观,歌颂了劳动创造世界。
正当少数民族固有的民间文学大放异彩的时候,各民族的歌手、诗人和作家又纷纷用他们的新著来锦上添花。傣族歌手康朗英最近创作的长诗“流沙河之歌”是少数民族文艺园中的一朵又香又美的花。这个五十二岁的傣族老歌手康朗英在解放前曾经沉默了十五年,大跃进中,在康朗英的家乡——富饶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祖祖辈辈的愿望,在澜沧江支流流沙河上修起了一座水库,把千百年来受尽旱涝灾害的孟海坝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傣族人民的英雄业迹激动了老歌手的心,他亲自参加了修建水库的劳动,水库完成,便写出了“流沙河之歌”。这首长诗的艺术形式是崭新的,它是在傣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浓郁的民族情调,生动恰切的比喻,把古老的传说,遥远的历史和火热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汇在一个诗篇之中,做到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附图片)
云南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十多岁的孩子就能弹一手好琵琶。 黄紫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