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访拉萨“八一”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8
第3版()
专栏:

访拉萨“八一”农场
新华社记者 周思义
6月里的拉萨“八一”农场,像神话中的仙境展现在记者面前。在农场上,东望可见巍峨的布达拉宫金顶,西望有积雪的冈底斯山的峰巅。在这拔海三千六百公尺的拉萨河两岸,正出现着祖国江南的春色:成行的阔叶柳迎风摇曳,一畦畦翠绿的菜苗布满了原野。间杂其间的,有种植小麦、青稞和多种蔬菜的高产试验田,茁长着西瓜、哈密瓜、蕃茄、黄瓜等高温作物的玻璃温室,以及绽满了碧玉簪般嫩叶的苹果林。菜畦上不时地飘来藏语或汉语的劳动歌声……。
在这个驻藏部队的主要蔬菜基地里,汉族军工和藏族农业工人们正满怀信心地在春播完毕的六七百亩菜地上,争取丰收,以便给山南地区平叛部队、青藏公路沿线运输部队,以及其他驻在高寒地区的部队供应充分的新鲜蔬菜。这个农场同时又是在高原上栽培各种外来蔬菜的试验场。职工们努力克服了无霜期短、夏季温度低、土壤厚度一般只有三五十公分等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成功地把祖国各地的蔬菜移植到这里,使农场里的蔬菜品种由寥寥几种逐渐发展到目前的四十四种。这些蔬菜品种大部分在西藏是从未生长过的。这里曾经收获过四十八斤重的“莲花白”、四十斤重的萝卜、十二斤重的菠菜、四十五斤重的“细葫芦”南瓜、六斤重的莴苣、一斤十二两一颗的蕃茄……。这些成就哄动了农场附近的藏族同胞。每当农场里出现一种新的蔬菜时,这种蔬菜的种子不仅很快在各个机关部队的菜圃里扎了根,而且也被远远近近的藏族同胞珍重地撒布在自己的园地里。
“八一”农场是人民解放军在西藏高原上所创造的无数奇迹之一。这一片菜鲜瓜甜的富饶的土地,早先只是荆棘丛生,乱石遍地的河滩。1951年冬天,进藏不久的人民解放军选择了这个地方来建立生产基地。成千个官兵在冻土上支起帐篷,抡动洋锹、洋镐,奋力砍荆除棘,移石挖土,就这样开始了改造自然的斗争。当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被征服的河滩地上出现了整齐的田垅和纵横的沟渠。官兵们在报废的军事装备中捡来废铜铁,用土法锻铸了成千件犁、耙、锄头等农具,把它们同充当耕畜的战马一起投入了春耕。需要肥料时,从军区机关的领导干部到连队战士,人人背着自编的柳条筐,在拉萨市区收集满筐粪肥,每天一趟接一趟地徒步送到十公里外的垦区来。在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正当这片土地上第一次播种的青稞和蔬菜丰收在望的时候,一批老战士被抽调到这里,组成了“八一”农场。连年来,就是这些献身于西藏建设事业的汉族军工,同陆续参加农场的藏族农业工人一起,用他们的双手,把这拉萨河谷的一角塑造成了锦绣江南。
许多藏族工人都是由于无法忍受封建领主的压榨,才离乡背井前来农场工作的。去年2月间,一个披了一块遮不住屁股的破氆氇、瘦得皮包骨头的藏族姑娘,来到农场当临时工。这个十九岁的姑娘名叫茨朗拉莫,从十二岁起就在盐巴井地方的一个贵族家里当娃子,天天忍饥耐寒,挨打受骂,就这样度过了七年奴隶生活,最后鼓起勇气逃出了人间地狱,一些好心的贫苦藏胞指点她来农场找生路。后来,那个贵族三次派人前来找她,但不论威吓利诱,茨朗拉莫的每次回答都是:“我死也不回去!”她终于在农场职工的声援下,保持了已经获得的自由。当我见到这个姑娘的时候,她已经长得又红又胖,穿着一身花的衣服。
许多藏族工人在军工们的帮助下,逐步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由临时工成为正式的农业工人。农场的机耕队里有两个藏族拖拉机手,一个是二十一岁的还带些稚气的尼西巩布,一个是曾在拉萨小学读书的女青年列娃。他们去年12月才开始学习驾驶拖拉机,现在都已经能够单独驾驶和进行一般保养工作。
藏族工人们都热爱农场的自由劳动和民主生活。农场运输队里有个藏族工人金珠,他父亲在反动分子唆使下,曾经一再叫他脱离农场去当反动的藏军班长,但是都被他坚决拒绝。当反动分子公然用死亡来威胁他时,他愤怒地回答说:“有解放军就有我!”平时沉默寡言,见到生人就脸红的女拖拉机手列娃,在拉萨叛乱期间,曾显露出她那在草原上策马奔驰的骠悍性格,为了抗击叛匪,她很快学会了射击。那时候,农场里的藏族男子和汉族军工一起拿起武器巡逻放哨,一起堵击从罗布林卡溃散的叛匪。藏族女工们一面参加修工事,挖战壕,一面积极学习救护工作。
在农场和附近的藏胞之间,尽管反动分子过去如何挑拨离间,并不能损害长时期以来互相支援的亲密友谊。远至曲水、德庆宗等地的藏胞们,时常来农场学习栽培蔬菜的技术,有时还请农场派人去具体指导。去年,农场缺一万多斤豌豆、蚕豆种子,附近的藏胞们慨然如数凑集起来借给了农场。今年春耕期间,农场的拖拉机曳引着自己改制的能犁土五十公分的深耕犁,到达孜宗给藏胞们免费耕种土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捡起被犁出地面的草根,向拖拉机手们激动地说:“我用牦牛耕了几十年地,从不曾把草根翻出来过!”
西藏军区在去年已经实现蔬菜自给。在这方面,“八一”农场多年来在高原上移植蔬菜的成功经验起了重要作用,农场职工按照高原气候特点,采取了调整一些蔬菜的播种和收获季节、利用温床育苗缩短一些蔬菜的生长期、充分发挥“日光城”里全年不用生火的温室的作用等等方法,使部队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还能尝到各种甜瓜。
现在,这个农场正在向着综合性农场发展。机耕队汉、藏两族的拖拉机手们,正跨着“铁马”在拉萨河南岸乃乌溪地方的一千一百多亩土地上欢腾地驰骋,这一大片沉睡了千百年的土地将成为盛产青稞、小麦的粮仓。畜牧场正在扩建猪栏,里面繁殖着既能育肥、又能适应高原气候的内地猪和西藏猪杂交的猪仔。建立不久的养牛场,逐日把新鲜牛奶供给医院。高原上第一次出现的几百只鸭子,新近才从内地迁居到农场里。副食品加工厂正在大兴土木,即将生产酱油、醋、豆腐、粉条等产品。(附图片)
左图:拉萨“八一”农场培养的第一个藏族女拖拉机手列娃。她是农奴出身,自小给贵族当苦工。1956年到农场当工人,在汉族技术干部的帮助下,学习开拖拉机,现在是相当熟练的拖拉机手了。
右图:在拉萨“八一”农场的小麦试验田里藏族姑娘在给小麦浇水 新华社记者 李长永摄(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