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古木逢春花满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8
第6版()
专栏:

古木逢春花满枝
本报记者 孙世恺
在景色宜人的北海公园里有一座文史研究馆,院内有假山、荷花池和宁静的工作室。这里聘请的九十多位馆员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着丰富的阅历。他们听到周总理在中国人民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举行的老人茶话会上的讲话,十分兴奋,还进行过多次座谈。老人们都愿意在这幸福的晚年,把自己毕生经历的变化、积累下的知识和经验,写出来传给后代。他们并表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着重编写、整理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前这一时期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社会的资料。
这些老年人,都过着安逸的晚年生活,有的人常吟诗绘画,有的人孜孜不倦地整理未发表过的著述,也有些人研究古典诗文和历史。他们尽管年过花甲,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经常举行座谈会,畅叙己见,谈笑风生。在最近一次时事座谈会上,年近八十岁的老学者石荣瞕趁着休息的时候,向记者谈起政府重视老年学者的研究工作。他说,不久前刚写完的“湖北文征”有六百三十多卷,搜集了湖北省历代文人学者所有的著作。这位老人在解放前花了十多年的心血搜集资料,也没写成这部书。解放后,他被聘请为文史研究馆馆员,得到政府多方面的关怀,专心从事著述。最近董必武副主席知道他写成这部书,还特意向他询问了编撰工作的情况,给老人极大的鼓舞。这位老学者表示,他身体虽然有些衰老了,也计划再写一部和太平天国同时代的云南农民起义的史书。
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都在家中一边休养一边从事写作。有的因身体衰老长期休养,文史研究馆常派人去看望他们。曾在北京一些大学任教三十多年的孙人和老先生,因年老多病不能到文史研究馆来,便长期在家里工作。他住着一所宽敞的住宅,满院都是盛开的夹竹桃和太平花。他最近为中华书局刚校正完唐代的名著“艺文类聚”一百卷,又发现了宋本,作了重校。另外,还计划继续整理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艺文类聚”是一千多年前留下的一部编撰古代文学作品的类书,我国许多早已失传的古代重要作品,都可在这部书中找到摘录。
孙人和老先生,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曾把先秦两汉哲学名著选译成现代汉语,并校正讹误,以便广大群众阅读研究。为了照顾老人的身体,有关部门还派人给他作助手,帮助搜集整理资料。他每天只在上午工作三、四小时,其余时间都是休息。一到周末,在北京的儿女们就来到他的身边,饱享天伦之乐。这位年过六十岁的老学者,谈起他晚年的生活时,兴奋地说:“政府对我们老人照顾太周到了,我一定尽力多给国家做些工作。”
在这座文史研究馆的女馆员中,还有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梁启超的女儿梁令娴,以及老画家孙诵昭等。她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善诗词能绘画。
康同璧老人,从十多岁就跟随她父亲奔走国内外。现在,虽然鬓发花白,却不服老。每天清早起来,她总要培植一番院内的花草,有时还练练太极拳。上午,一般都在家中坚持工作。当别人问起她的高寿时,她总是笑着说:“在新社会里,我越活越年轻了。”老人尽管年岁很大,依然爱活动,热心政治生活。在全国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前,她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到杭州去视察,访问人民公社,又察看药材生产情况。她回到北京,继去年编写出的十二万多字的“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之后,又积极着手整理她父亲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后写出而未表过的几百篇遗著,并争取在今年国庆节以前完成这项工作。这位七十九高龄的老人,每当想起一个多月前周总理在老人茶话会上的讲话,工作热情就更大了。最近,她还挥笔赋诗一首:
敬老尊贤盛会开,
春风习习揽群才,
要将文献传新世,
留与斯民作史材;
古以唐虞称郅治,
今行共产更康庄,
周公治国先尊老,
民德从归自有方。(附图片)
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在整理她父亲在“戊戌政变”前后还未出版的遗稿。  本报记者 纳一摄
老人们经常聚集一起,谈论祖国的建设和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纳一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