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分寸和火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18
第8版()
专栏:

分寸和火候
柳笛
“合理密植”这个词,是大家都熟悉的了。要“密植”,很容易,无非是多播些种子下地;然而,“密”要密得“合理”,就必须动些脑筋,不比说话那么容易。
6月9日辽宁日报上有一条新闻说,盖平、清原县农民群众从总结过去的密植经验入手,对“怎样合理密植”大加讨论,讨论中有三种意见:一派主张留稀苗,一派主张越密越好,还有一派主张不太稀,也不太密,他们说:“留得太稀肯定是打粮少,留得太密了,秆细叶黄也收不多少,只有不太稀不太密,才能颗粒饱满多打粮。”最后,大家都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合理密植”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水源、粪肥、土质、气候等不同条件,确定不同的密植规格。社员的话很能引人深思,特别是那个“太”字。“太”稀了,打粮少;“太”密了,打粮也少。只有不“太”稀又不“太”密,才能丰收。可见,办事情都必须恰如其分,合情合理。
真理超过一步,就是荒谬。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有个分寸。“论语”上有句“过犹不及”的话,“不及”,自然不好,那是我们常常批评的右倾、保守;过分了,也不好,这会使我们脱离实际,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所以,办好一件事情,要善于掌握一定的分寸和火候。打铁要看“火色”,服药要看病情。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恰如其分,自然可以立竿见影,水到渠成。
不要把事情办得过分,这道理似乎是任何人都能同意的。怎样才算是过分,又怎样才能够掌握好分寸和火候呢?这就需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使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记得“庄子”里有一段庖丁解牛的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庖丁”(厨师)在梁惠王面前杀牛,他拿起刀来,动作十分敏捷,左砍右剥,刀到之处,骨节相离之声就好像音乐一样,十分中听,一会儿就把一头牛宰割完毕了。梁惠王很称赞他的技术高明。于是,庖丁作了一番解释,他说:我开始解牛的时候,不了解牛体的结构,看见的无非是一个整牛。可是,三年以后,我了解了牛体的结构,知道了牛的骨节间可以下刀的地方,所以在我眼里看见的就不是一个整牛了。我现在解牛,根本不用眼看,只是照着牛的骨节下刀,杀起牛来一点也不费事。庖丁还向梁惠王讲述了一般厨师每年换一把牛刀,而他的牛刀用了十九年,还非常锋利。
这位庖丁大约没有学过辩证唯物主义,但是他的话里很有一番道理:他不仅说明了人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而且也说明了人怎样才能掌握客观规律。
今天的人民群众要比庖丁高明得多了,任何一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总比解牛复杂得多。可是,我们有些好心的同志为什么常常把好事办坏了呢?我看,原因就是没有像那位庖丁了解牛体结构一样,去了解事物的客观实际,按照实际情况把事情办到适当的限度。了解客观实际,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客观实际在哪里?它像大地一样坦露在我们面前,睁开眼,就可以看见;动一动手,就可以摸到,问题是看你想不想去了解它。庖丁之所以了解牛体结构,并不是用手隔着牛皮摸出来的,他是用了三年功夫,不断地解剖,积累了经验,就摸清了牛的“骨节眼”,这才能做到下刀如神的地步。我们了解事物,也要下一番“解剖”的功夫,从中找出规律,看出门道,因势利导,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大概就可以掌握办好事情的分寸和火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