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精雕细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0
第8版()
专栏:

精雕细刻
金谷
“众家丁,快备大爷我那四个蹄子的马来,待大爷我骑在马的背上,去至生长花儿的花园,看那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还有那女的娇娘……”
类似这样的道白,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出自可笑的人物的口中。听了这样的道白,观众是禁不住要大笑一阵的。你看这个人说话有多么饶舌,说马要注明是四个蹄子的,骑马要说明骑在马的背上……真是可笑。
观众们觉得可笑的“道白”,不只是出现在舞台上,有时在报刊书本上也会发现那么一句两句。像“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这完全是不必要的浪费”、“喝茶用的茶壶或茶杯”,等等,就可当作例证。读到这样句子,人们也会张口大笑的。有的人,不免还要指责写文章的人太罗嗦:既是“中年妇女”,何必再写“四十多岁”?浪费难道还有必要不必要的分别吗?茶壶或茶杯当然是喝茶用的,那还用说吗?
在舞台上出现这样罗里罗嗦的道白,那是剧作者和演员有意识的做作。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让观众哄笑一场,主要是让观众看清这个剧中人的饶舌、愚蠢的特征。如果这个剧中人是个秀才、学究、官老爷之流,那么这样的道白,还包含着更深的讽刺意义。你看,他要使自己说的话文情并茂、饶有风趣,极力增句添词。谁知搜尽枯肠,没有合适的词儿,只好是看那“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还有那女的娇娘”。结果是画蛇添足,正好暴露了他的不学无术又要附会风雅的精神面貌。
我们在文章中,读到这样罗嗦的句子,如果作者像上述的演员那样,为了达到艺术上的某种目的,有意识这样写,那就好了。遗憾的是有时读到这样的句子,只能感到作者在这里饶舌,就像上述的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说的一样,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然而,“画蛇添足”的害处远远不止于此。
刘知几评论两汉三国的文史越来越芜杂冗长的时候说:“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一行之间,必谬增数字,尺纸之内,恒虚费数行”,以致“群轻折轴”。(见“史通”“叙事”篇)这几句话,确是给不注意剔除冗句烦词的人,敲起了警钟。这里说的“群轻折轴”,引自“国策”中说的张仪游说魏国,说到积了许多羽毛,能把一个船都沉下去的古典。刘知几把这个古典当作譬喻,就是想说明积羽尚能沉舟,冗句烦词就足能破坏一篇好文章。
事实确是这样。我们有时读到一篇文章,觉得主题本来不错,可是由于作者东拉西扯,堆积了好多罗里罗嗦的句子,反而把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弄得模糊不清。作为一篇习作,写不清楚,关系还不大。作为一个指导工作的文章或新闻报道,这么一来,在宣传工作上所受的损害就无法估计了!
写成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怎能不精雕细刻!
(原载河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