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下乡看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2
第2版()
专栏:

下乡看丰收
本报记者 吴钢 薛永林
陕西渭北旱原蒲城县城关公社八福村生产队,在公社的帮助下,经过繁重而紧张的劳动,总算把丰收的小麦割倒、运回来了。
5月31日傍晚,当记者一到八福村,七十三岁的元存宏老汉就拉着记者,去看昨天割倒的小麦。他指着满地放着的一堆堆麦子说:“看,这八亩麦长得多美!突击队八个年轻小伙子干了一整天,才割了六亩多。第二天,小伙子们胳膊腿都硬了。”他眨了眨眼吃惊地说下去:“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没见过这样好的小麦呵!”
在八福村的西南角,第四生产小队正在那里割麦。这块地共有一百二十五亩。小麦长得真好,齐胸高,一行接一行,一株靠一株,齐臻臻地,秆子粗,穗子大。队长李天佐告诉记者,今年割麦和去年大有不同:去年这块小麦也不错,今年除了密还比去年高三分之一;去年割很长一段才放一堆,今年屁股一拧就一堆;去年割几个来回磨一次刀,今年七分长的地段,一趟过去就得磨刀;去年这块地一大车能拉五亩,今年两个大车整整一天加上半夜,才拉了二十一车,还不到二十亩小麦。
小麦收割两天之后,问题都来了。割不动,割下的拉运不回,场面小,仓库、席囤都不够用。处在渭北高原的八福村,向来是低产区,小麦收成最好的1956年,亩产才是一百八十四斤。人们有低产的经验,从没有像这样高产的经验。在那种低产的情况下,虽然八福村生产队地多、人少、畜力少,仍然可以及时收割、运输和碾打完毕。今年的情况可不同了。尽管他们夏收前动员了全队男女老少,组织了四个突击队,把场面由去年的四十亩扩大到六十多亩,把仓库由过去的三十多间房子扩大到七十多间……但是在收割过两天之后,这些原来的计划,远远落在实际状况的后面了,必须重新研究。
八福村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王兰英,队长王忠义和各小队的干部连日来彻夜不眠,研究怎样把丰收的小麦拿回来。按照他们计算,全村共有男女全半劳动力三百三十五人,除去运输、打场的人,一人一天割二亩,二千九百亩麦子得十多天;全村共有十七个大车,一天拉一百七十大车,才是一百七十多亩,拉运就要半个月;运回来场里堆不下,打出来仓库、口袋都不够用。怎么办?最后,他们决定,除大车换人换畜不停车外,动员人力白天割麦,夜晚突击运输,再增加九个(共四十五亩大)田间场面;一季交清全年的公粮,卖完征购粮,这样可以减少七个仓库;另外,再借一千条麻袋,才能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被公社发觉了,全社就向他们伸出了支援之手。公社把前来支援的国家机关干部和林皋公社社员、东阳管理区社员都调来了,城关、贾曲和翔村管理区的大车也调来了。在三百二十八个人和三十多辆大车的帮助下,割了两天,运了三天,才基本上完成了收、运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