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不认识的客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2
第8版()
专栏:

不认识的客人
胡忆肖
中午时分,我正在休息,通讯员小吴来对我说,有一个老头找我。我急急忙忙地跑到办公室。办公室是锁着的;门口摆了一张椅子,大概是小吴给那位老头坐的;可是现在椅子空着,人不知上那儿去了。我开了锁,坐在办公室里等了一会,还不见有人来;于是就走出办公室,沿着走廊散步。当我走到一个教室旁边时,那里传来了谈话声:“扶紧!扶紧!别放松……”跟着,就听到一阵当当的敲击声。我走到教室里,发现几个学生和一个工人模样的人,正围在窗台上修理窗户。那个人背对着我,穿一身油渍斑斑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一只搬手,正在把那和窗台脱离了的窗板,给安上一道铁环环扣住。直到小学生们说:“校长来了”,他才抬起头来。这时,我才看清他是个老年人,头发和胡子已经花白,不过脸上倒是红光闪闪,蛮有精神。他连忙说:“校长同志,是我找您。不过请您等等,这个铁环搞好了,我就跟您谈。”
当我们走向办公室的时候,他对我说:“这些小家伙真有意思。他们看见我手里拿着搬手,又穿着工人服,便问我是不是来修窗户的。真有意思……”到了办公室,他说,有件事想找我谈谈,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时间,所以就趁上班前的空隙,找我聊一聊。
他谈出来的事情,真使人意想不到!原来三天前,老头的小儿子给他念了一段报纸,说是湖滨小学有个学生,长大了想要做个炼钢工人,因此他就不好好读书。他觉得,当炼钢工人只要有力气就行,不需要文化。所以他老是旷课,考起来也多是两分。老头当时就想,湖滨小学离工厂很近,可以去了解了解;他又想,人家老师是专管孩子的,老师都没有办法,他有什么办法呢?不过他又想,他是一个工人,既然那孩子为了想当个工人才不好好学习,那他就有责任管这件事。于是他就到湖滨小学——我们这儿来了。经他这一说,我的脸不禁红了。他所说的这个孩子,是五年级的刘平。由于家庭的长期影响,使这孩子错误地认为,只要劳动好就行,学习好不好没有关系。老师和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帮助他,但是效果不大。他们班有个少先队员,把这事写了封信给报社,报纸登出来了。我把情况向他谈了,并谢谢他的关心,要求他给予帮助。他说他想跟刘平见见面。
刘平来了,很不好意思地在我对面坐下。老工人问了他一阵,便很亲热地和他谈开了。老头告诉刘平,自己八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没办有法养活他,就让他给人放牛。放牛的孩子只能吃一点残粥剩饭,还吃不饱,穿的呢,热天只有一条破裤子,冷天的袄子是破麻布包一层芦花。这还不说,东家动不动就用放牛的鞭子抽他,抽得浑身都是血迹。那时候,性命都难保住,更别说能像现在的孩子这样读书。讲着,讲着,我看见老工人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孩子的心是容易感动的,听着,听着,刘平也哭起来了。老工人讲完了他的身世,喝了两口茶,掏出一段粉笔,在地上画了一把车刀,继续讲他的。他说:“孩子,你别以为当工人不需要文化,其实当工人就是需要文化。技术这玩艺,是个复杂的东西。大前年,我们厂搞红旗竞赛,那时我是个车工,我的对手是刚从我手下出去的徒弟;论理,徒弟的技术总赶不上师傅吧?可是那孩子是个初中毕业生,他从技术书上看到一条先进经验,把车刀的角度照那上面说的磨了一下,车起来又快又好,结果我被抛在后面。打这以后,我就下决心学习文化,一直学了三年,现在一般的书都能看懂了。”说到这里,他就从我桌上抓起那本“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大声地念起来。他念了一段,念得很好,一个字也没念错。接着他又对我说:“校长!时候不早了,我还要上班。星期天我就叫我的小儿子来,你让刘平和他一起到我家去,我再和他好好谈一谈。……”
老工人走了。我推开窗户,望着他那在春天的阳光下渐渐走远了的背影,摸着刘平的头,心里有许多感触,可是一下子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