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三结合”和小麦密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3
第2版()
专栏:

“三结合”和小麦密植
本报记者 文英
河北磁县临漳镇人民公社第一管理区,因为今年小麦大面积丰收招来了许多参观的客人。其中有来学经验的农民,有来帮助总结经验的干部,有摄影师和新闻记者。
大面积丰产怎样得来的?人们同声的回答是:认真执行了“八字宪法”。其实,从种到收,其中的问题并不像回答得那么简单。
各有主张,争执不下
今年这个管理区在讨论小麦增产措施的时候,大家对深翻、施肥、浇水、除虫、管理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可是对密植意见却很多,有的说密些好,有的说稀些好。为了找到一个保证增产的适当密度,管理区召开了一个包括生产队长、土洋农业专家、有经验的老农和青、壮年积极分子三十多人参加的“三结合”会议,专门讨论了小麦下种量的问题。会上,以青年专业队长常志为代表的青年们,主张越密越好,提出每亩下种六十斤。这个意见立刻遭到了第一生产队队长、有名的种地能手丁文远的反对。他根据当年(1958年)本队小麦亩产三百斤,比1957年增产近一倍的经验,主张今年下种量最多不能超过二十斤。当时,这个意见得到了一部分老年农民代表的支持。第六生产队的队长、全管区有名的农业土专家孙思保说:“1958年俺们村的几个生产队的小麦播种量是二十二斤上下,比1957年增加了五、六斤,加上改进了管理技术,平均每亩增产57%。有的生产小队因为播种量达到了二十五斤,有四十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六百五十斤。今年社员们干劲更大了,地全部深翻了,肥料充足,水利条件也比过去好,小麦的丰产经验也多了。因此下种量比去年多一些还是可以的。”但是他不赞成每亩下种六十斤,主张每亩下种三十斤上下,最多不过三十五斤。他的主张,最后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但是老农队长丁文远和主张越密越好的青年们,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决心比一比
小麦播种开始了,第一管理区的三十七个生产队有三十五个队参照管理区“三结合”会议商量的意见,安排了不同地块的播种量。
老年队长丁文远,为了实行自己的主张,下种的时候,没有找一个青年人参加。他和老年社员们一起,偷偷地用独眼耧在村边的十多亩麦地里,按每亩十八斤下了种;其余的四十多亩麦地,按每亩三十斤下了种。丁文远深信,按他的主张种的十多亩地,一定会高出那些下种三十斤的麦田。
青年专业队青年们的越密越好的意见受到批评后,并不服气,他们决心要搞出个密植样板给大家看看。他们队的麦地是一百二十亩,用十二亩作密植高产试验田,每亩下种六十斤以上。他们说,干吧,种好了有经验,种坏了有教训。
问题出来了
由于播种适时,底肥多、水分足,全管理区的二千九百多亩麦苗,除少数因棉、薯地腾出来的晚,播种较迟,苗子比较黄弱外,其余都绿油油的格外喜人。幼苗期,丁文远的十多亩耧播稀植麦,因为播幅窄、籽种集中,长得比宽幅密植的好看,麦垅活像一道道浓眉。青年队的十二亩密植高产试验田,因为深翻、底肥足,麦苗一出土就看不见地皮了。
拔节以后,稀植的、过密的、合理密植的三种麦,差异日益明显了:大面积合理密植麦,稞多、秸秆粗壮、麦叶宽大油绿;耧播稀植的因播幅窄、籽粒挤,显得有些黄瘦;青年队的密植“样板”,因为通风、透光困难,开始倒伏,发生烂根现象。尽管他们采取各种抢救措施,但是合理密植的小麦已经领先了。
事实作了结论
为了从今年种植小麦的经验中,找到一个合理密度,小麦收获前,这个管理区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对丁文远生产队耧耩每亩下种十八斤、青年队每亩撒播籽种六十斤和每亩播种三十斤左右的大面积麦田,作了对比、研究。情况是:下种十八斤的每亩二十七万株左右,每穗平均十八粒;下种六十斤的麦田,经过开垅去棵,每亩还有五十三万来株,每穗平均十二粒;下种三十斤上下的大面积麦田,每亩约有三十二万株,每穗平均三十粒。这说明适当密植的显著增产,而较稀、过密的产量都不如适当密植的高。
临漳镇第一管理区的小麦大面积丰产了,这是适当密植的成功,也是“三结合”——群众路线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