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阅读
  • 0回复

跑在洪水前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5
第3版()
专栏:

跑在洪水前面
新华社驻广州记者
这几天,在防洪前线的指挥部里,在滂沱大雨的大小堤围上,在日夜繁忙的水陆运输线上,到处都是一片“战时”景象,广东省数百万防洪大军,日日夜夜在那里与洪水拚力斗智。为了跑在洪水的前面,为了决定广州和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安危的这场战斗的胜利,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和各级党委书记都站在阵地的最前线,他们和人民解放军官兵、干部、职工、农民们,日夜不息地巡堤围、查隐患、修险段、运物资、抢割早稻,决心在24日——特大洪水来到之前,作好一切战斗的准备。
抗洪斗争的前哨
23日夜间,西南镇——护卫广州的北江大堤的前哨上,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
下了整天的雨,江水一寸寸地上涨。在一百公尺长的西南大水闸的管理委员会里,值班员正在小心地控制着水闸的放水量,在水闸的十多公尺下面,江水正汹涌地通过水闸。以每秒一百吨的流量,通过珠江三角洲的水网,把西江、北江不断上涨的河水排泄出去,减轻水位的压力,保障大堤的安全。
在漫长的堤围上,几乎每隔八尺、十尺就有重兵把守,查隐患、抢修险段。河口公社的社员们,此刻像穿梭一样,把一块块沙土抛到堤面上去。从广州来参加抗洪的建筑工人,经过了一整天的劳累后,仍继续冒着雨,赶筑防浪墙。这道墙从清远、石角伸延下来,筑到大堤的最南端,有一百多里长。现在,这道墙已经大体上筑好了,只剩下西南段还有些结尾工程,人们决心在洪水到来之前把它筑好,叫北江大堤变成为“铜墙铁壁”。
在北江大堤上
全长六十多公里的“广州的围墙”——北江大堤,沿线的情况紧张而又平静。西江、北江水位同时上涨,沿堤都超过了警戒水位。堤面上新砌起的防浪石墙像长城一样屹立在江边。堤边堆满了像小山一样的石方、沙方和其它大量的防洪抢险器材。经过这几天来紧张的备战工作,需要抢修加固的危险堤段已经全部抢修完毕,已准备了抢险用的沙石四万七千多公方。堤上尽管一切工作都进行得很好,但是防洪指挥部的指挥员们还是不放心。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朱光、广州驻军部队首长刘兴元中将,北江大堤防洪总指挥刘兆伦等,一清早就冒雨上堤,进行巡视检查和慰问。
在指挥部里
广东省北江大堤防汛总指挥部水情科的电话铃不断地响着。
“23日二十时,西江、北江水位同时上涨,南宁水位七十点一七公尺,上涨一点零四公尺,江口出现洪峰……。”
电话员敏捷地把水情详细记录下来,匆匆跑到会议室,送到总指挥刘兆伦的手里。这时,指挥人员正在听取一天来抗洪战斗的情况。一位领队正在汇报:“我们广州市工程局第二工队二百多打桩工人士气很高,干劲很足,今早接到搬卸大批杉木和沙石的任务,大家都顶风冒雨在河岸上像赛跑似的把材料卸下来,运到工段……”
汇报已经到深夜十一时了,总指挥刘兆伦分析了水情,然后果断地说:明天水位更高,最高的洪峰可能在24日到来,未完成的险段工程要赶快完成,护堤道要加长十里,巡逻队要日夜巡逻……。
会议结束前,党委书记区梦觉告诉到会的人:“要从最坏情况出发,不能丝毫放松警惕……,要关心防洪战士的健康,只有人强马壮才能战胜洪水。”
在紧张繁忙的运输线上
一辆载满了一袋袋水泥的绿色汽车,开进了珠江岸边京广铁路广州南站。一个个儿高的人从车上下来,飞也似地跑进了南站交通运输指挥部办公室里,还来不及掏出介绍信,便自我介绍说,我是省防汛指挥部的干部,现在指挥部有两百六十多吨水泥和五万个麻包,立即要用火车在下午六时前运往北江大堤。办公室的人立即都紧张起来了:命令车辆室派车皮;通知对岸石维塘车站作好准备;派人出去指挥卸货……。这时,在指挥部办公室对面的货场上,载满水泥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的开进来了。从汽车上跳下来的装卸工人迅速地卸下水泥。在货场的另一边,大量车皮早已派到。到了下午六时,十三辆汽车的防洪物资,都已载在火车上飞驶而去了。
“后方”的人们
珠江三角洲的人民,也在枕戈待旦地抢修堤围、抢收早稻,准备迎击特大洪水。
记者乘船到了地处珠江三角洲中游、四面环海的番顺县大石公社沙溪生产大队,在田野上,到处是抢收的人群,有的割,有的打,有的挑,忙的连头也不抬,只听见镰刀“嚓嚓”响和“拍拍”打禾声。
下午三点多钟,是休息的时候了,我们访问了这些在田里抢割了六天的女社员。她们告诉我们,前几天稻田里水深到腰,她们坚持着把一束束禾穗从水里捞起来,摸着收割。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大娘说:我们半年的工夫都花在这里面,那能让它给洪水冲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