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评“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5
第7版()
专栏:书刊评介

评“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
许涤新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杨坚白
许涤新同志著的“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一书,初版于1957年,不久以前又出版了1959年修订本。这一次,作者根据我国1958年的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新情况,又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全书共十五章。前五章综合地论述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的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和实质,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第六至十二章,分别地分析了我国的部门经济、国家财政预算和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第十三至十五章,又从社会再生产、阶级关系,以及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方面,概括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本书的重要特色之一是把经济分析同政治分析较好地结合起来。谁都知道,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当我们研究经济问题时,我们就不应该离开政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的发展无一不是跟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例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都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通过全民性的群众运动而实现的。我国在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引起了国民经济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引起了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变革。而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气大大上升,在劳动人民中间的政治空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大跃进的新局面。作者正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个特点,既从经济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也从政治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因而使这本书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这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基本上做到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的问题,这在认识论上是早已解决了的。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有的人把理论同实际混为一谈,例如认为“实践就是理论”;一种是有的人只谈抽象的概念,不结合实际,尤其是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常常有人由于强调采取抽象法进行研究,而忘记了从实际出发,把现实经济中的经验综合上升为理论。从这本书的内容看来,作者既不是抽象地来谈论经济理论,也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平铺直叙,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理论跟我党的政策、路线和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结合起来加以论证分析。这样,就把党的政策、路线和实际经济问题提高到理论上去,而理论也就具有了生动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在这里,只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作者在论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时,都是从我国过渡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具体地分析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什么规律就起作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什么规律就不起作用。我认为这种分析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作者从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一般说来,也是正确的。如所周知,客观规律是不能创造、不能改造、不能消灭的。客观的经济规律也是一样。只要某一经济规律具有它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它就必然以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发生作用。反之,如果经济条件还不具备或者不复存在,那它就不能发生作用或者是退出历史舞台。因此,那种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空谈某某规律的作用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足为训的。在这里顺便提一笔,作者在书中一再谈到某某规律的作用受到“限制”,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妥当,因为规律的作用是不能“限制”的。实际工作者所说的并不是限制不限制的问题,而是某一规律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当然,我的这个看法也是可以作进一步探讨的。
第二、这本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分析是相当深刻的,政策性和理论性都比较高,它基本正确地反映了我党在这方面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成就。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本书确是一本好书。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商榷的问题。在这里,也只扼要地谈一谈。
第一、关于这本书的体系问题。关于反映过渡时期经济的著作,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系才好呢?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作者曾经为此作过努力,但是据我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从这本书的章节上看,作者是把几个经济规律、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及我国过渡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史实,分别在不同章节中论述的。可是,事实上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能分开的。例如,我国过渡时期的所有制形式和三大改造,从理论方面来说,它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具体运用;从政策方面来说,它是在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实现的。又例如,我国的国民经济计划化,从理论方面来说,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具体运用;从政策方面来说,它也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实现的。把这些事实上无法分开的问题分别进行论述,而在讲理论的时候要讲政策和事实,讲政策的时候,要讲事实和理论,讲事实的时候又要讲理论和政策,这样就不免造成重复,从而使本书的理论水平未能达到应有高度。
从这本书的序言中看出,作者是企图从我国的社会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角度来观察我国国民经济的变化的。因此,我在设想(仅仅是设想),作者如果是以我国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纲、以我国的三大改造事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为目展开论述,并且把党的路线政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从理论上加以论述,就有可能使理论同实际结合得更好,使本书的理论性更高。如果是采取另一种方式,例如以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纲,来论述我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国民经济发展,也可能比本书的体系要好些。这些意见很不成熟,不一定妥当,仅供作者参考而已。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阐述问题,正像作者所正确指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但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这样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仅仅在第二章第三节中用不长的篇幅来阐述它,而且在我看来,还阐述得不够深刻,不够全面。
作者在这一节中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于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不是孤立地作为一个技术问题去处理,而是明确地作为一个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潜在力量的政治问题去处理,而是辩证地把它同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联系在一道来处理的。”这样地来处理生产力问题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因为强调政治作用和群众运动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革命的重要意义,那就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不相符了。如所周知,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制度,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要比资本主义高得多。而且从发展前途来看,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速度更快,归根结底,也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就是开展技术革命运动,也就是依靠政治挂帅,开展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刘少奇同志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鉴于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获得胜利的情况,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认为,现在已经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新的革命任务的时候了,已经是提出技术革命以及同技术革命相辅而行的文化革命的时候了。”刘少奇同志在同一报告中对于技术革命的主要任务作了详细的论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在这一方面给以应有的重视。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间的矛盾问题。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肯定地承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但是,我们必须把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什么是过渡时期的非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区别开来。
根据个人的粗浅认识,例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产品集体所有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逐步过渡到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某些生产部门由于生产大跃进,某些工资的形式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等等,是属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至于资本家还在拿定息因而同生产力发展有矛盾,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官气同生产力发展有矛盾,等等,都是过渡时期的非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作者在这本书中,一方面指出定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残余,官僚主义作风及其意识形态来说乃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把这些概括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间的矛盾”。显然这在逻辑性上是不够严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