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喜气洋溢忙售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6
第2版()
专栏:

喜气洋溢忙售粮
新华社记者 姜韦才
在江苏扬中县新坝公社出售余粮的日子里,每到夜晚,通往粮站的大路和小道,万盏灯火齐明,人群和运粮车辆结成了一条条长龙,锣鼓声和号子声此起彼落。人们欢天喜地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只用八个晚上的时间,全社就超额完成了出售一百五十万斤余粮的任务。在那几天里,动人的情景在新坝公社一幕幕地出现。
风箱嘴上扬麦粒
炎夏的太阳死劲地照射着大地,绿色的柳枝垂着头,一动不动。建新管理区第九生产队队长郭义丰,两只眼睛直盯着那已经脱粒的麦子。因为没有风,眼看一堆堆麦子扬不出来,不能及时交售入库。郭队长直急得在麦场上打转转,社员们也像队长一样大伤脑筋。女社员陈云英不时催问队长:“没风扬麦,这喜粮送不出去怎么办?”怎么办?正在一旁打麦的社员半真半假地说:“诸葛亮能借东风,我们就不能借个南风!”
“借风?”郭义丰猛的一想:碾坊里就是用风箱扬米的,我们何不也用风箱来扬麦子。他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社员,大家都高兴地说:“好,这办法准行!”郭义丰就拉了郭训州、王恒英等五个社员,立即从碾坊里抬来一部风箱,大家七手八脚把脱粒的麦子往风斗里装,使劲地转动着风箱。那知,麦子不像稻子,麦壳子松,麦穗子长,风斗里的麦子怎么也漏不下来,而风箱嘴门上的风却很大。郭义丰和大家琢磨一阵,决定改变主意:一个人摇风箱“造风”,一个人用畚箕装满麦子站在风箱嘴门前面簸扬。果然奏效,麦粒和麦穗分成了两处。“这办法真灵!”立时,打麦场上发出了一阵阵欢笑。
“造风扬麦”的办法试验成功了,郭义丰、郭训州、陈云英、王恒英四人立即投入了扬麦的紧张战斗。到了半夜,四个人扬出了六千多斤麦子。这时,队长关切地要大家回家休息,明天再干,可是谁都不同意。陈云英说:“我们今夜加一把油,把麦子全扬出来,明天卖完了粮再呼呼地睡一个通夜。”四个人有说有笑,一直干到天亮,扬出了一万二千多斤麦子,第二天又曝晒了一天太阳,社员们挑的挑,推的推,全部送进了国家粮库。
卖得好,卖得足
社员们把出售给国家的粮食,像精选良种一样,扬了又扬,晒了又晒,筛了又筛。
星星管理区第五生产队六十多岁的孙富仁老夫妻俩专门负责晒粮。全队第一次运送入库的粮食已经晒了两天好太阳,可是,老两口还不放心。老汉说:“我们这是卖的光荣粮,可不能带一点马虎!”老太太说:“国家的仓库是个大仓库,粮食晒得越干越好保管,可不能让一堆鸡屎坏一缸酱!”老两口一商量,赶紧抢了个晴天,又曝晒了一天太阳。这些粮食经粮站检验,质量比国家规定的标准还好。
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社员们,不仅把上等的粮食卖给国家,而且都自觉地多卖余粮。
新坝管理区第十一生产队原来计划出售五千斤余粮。全队社员们经过充分讨论和算细账以后,决定增加到一万一千斤,每个社员还留足了口粮和足够的种籽粮、储备粮。社员们说:“去年夏天,别的队卖余粮,我们队缺粮,国家供应了我们一千二百斤粮食,今年大丰收,我们由缺粮变成余粮,这全靠共产党领导得好,卖余粮,就要卖足,吃果不能忘了栽树人。”
“这光荣也有我一份”
送粮的人群像滚滚洪流,从四面八方涌向国家粮站,老年人在家里也呆不住了。
五十多岁的王玉波老两口浑身是劲,坚决要参加晚上送粮。老汉跟老太太说:“你在家歇歇,我去送粮。”老太太可不答应:“你去得,我就去不得?今天送余粮,这光荣也有我一份!”老汉说不过,只好同意一道去。老太太见老汉答应,高兴地问:“是挑呢?还是推呢?”“推比挑好,一车能装上二百斤。”老汉刚谈完,老太太就急忙转身到农具厂借来了一部小车,装了麦子。
老太太拉车,老汉推车,一个前,一个后,欢欢喜喜地走进了送粮的行列。
(附图片)
山东省苍山县层山公社河西头生产队的售粮队伍 高振东摄(临沂大众报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