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生产更多更好的土农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6
第3版()
专栏:

生产更多更好的土农药
本报评论员
采集和制造土农药的工作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了。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省在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的病虫防治上,大量使用了土农药,收到很大的效益。在不少地区,采集土农药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活动,并且创造了很好的方法。如四川省三台县开展了“每人每天一把草运动”,社员上工、下工,学生上学、放学,随路采集土农药。他们还结合积肥,大量收集野草、树叶,分别选出各种土农药、中药材、饲草,其余的全部沤肥,使物尽其用,一点也不浪费。早在今年4月中旬,这个县就已经生产和使用了土农药三千八百多万斤。这些情况说明,今年采集土农药的工作比去年动手早,做得也比较细致。
这是不是说,目前土农药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呢?不是的。除少数地区做的较好以外,一般地区采集和制造土农药的数量不够多,质量也不够好。有些人对大搞土农药的意义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技术指导跟不上。
有些人说:土农药采集制造费工、费时,用量大,药效维持时间短,效果不高。他们虽然也多少搞一些土农药,但是信心和劲头都不大。应当承认,同化学农药比起来,对于某些土农药来说,确是差些。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化学农药不足。那末,是看着虫子吃庄稼呢?还是用尽一切办法从虫子口内夺庄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力求提高土农药的药效;在更好的土农药没有找到以前,即使只有80%、60%甚至40%的效果,也要使用。防治总比不防治好。多治几遍,也可以解决问题。三台县去年治虫面积三百万亩次,其中有二百三十万亩次是用土农药防治的。经过防治的同未经防治的相比,产量显然不同。计算起来,因治虫而多收粮食五千余万斤,棉花八十万斤。这就是明摆着的事实。再说,植物性土农药一般对庄稼没有药害,还有肥田作用,这也是它的一大好处。
有些地区真是得天独厚,可采集的土农药比较多,采集起来比较省事;有些地方确实是困难些。但是,依靠群众,多找窍门,往往能发现许多过去没有发现或者没有广泛利用的土农药。我国各地的土农药是丰富多采的,除了植物性的以外,还有动物性、矿物性的土农药,还有抗生菌肥料。今年许多地区在防治小麦作物病虫的时候,牛尿、人尿、石灰、草木灰、腥鱼水一齐上了阵,取得很好的效果。江苏常熟县的塘桥人民公社是一片平原,根本没有荒地;能不能找到土农药呢?今年春天,他们广泛发动群众以后,仅仅半个月时间,就找到防治病虫害的土农药二十五种,采集制造了九万多斤。位于苏南平原上的常熟县能够做到这样,别的许多地区也应当是可以做到的。
对于土农药效果不好的原因,要好好分析一下,看看究竟是土农药本身不好,还是用之不得其法。对付某些病虫,只有某几味药有效。因此,在采集制造土农药时,要根据当地药源、发生病虫的种类,有计划地采集制造,有计划地使用,做到对症下药。这样做,可以心中有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八合剂”“十合剂”,可以节省人力。还要知道,植物性土农药,其生长发育时期,不同部位的含毒成分是不同的。有的茎、叶、根上有毒,有的花、果上有毒;有的幼嫩时含毒量大,有的越老越有毒。这就需要好好调查研究一番。在制造土农药的方法上也有讲究。有些土农药只能压榨浸泡,有些可以熬煮,有些可以较长期的储存,有些久放就会失效。例如:大蒜是只能压榨的,有些地方把它熬成熟水来防病,效果当然不好。烟草水做成后,如果放几天不用,其有效成分尼古丁就全部挥发了。在施用时间上,也要掌握虫情,治早、治小;否则,虫体长大,抗药能力增强,防治效果当然要差些。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土农药质量,另方面要加强技术指导,对两方面必须同时充分重视。要坚持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方针,凡是没有经过实地考验的土农药,不要盲目地大量推广,以免造成浪费,动摇群众使用土农药的信心。
最后,再来谈一谈土器械问题。1958年群众发明创造的经济、耐用、效率较高的治虫器械很多。各地应当组织评比,确定型号。好的、有效的,要大力推广;已经损坏的,要及早修理,械和药的关系等于枪和弹,二者是不能偏废的。
现在正是野生植物丛生、土农药药源最丰富的季节,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时期。目前水稻、杂粮、棉花等多种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今年的农业生产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过好病虫关是其中的突出问题。希望各地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妥善安排劳力,大搞土农药、土器械,以便战胜病虫害,确保农业大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