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冲破小麦万亩高产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7
第3版()
专栏:

冲破小麦万亩高产关
河南日报记者 惠明深 本报记者 张励中
激动人心的万亩丰产区
河南省偃师县老城、翟镇两个公社十六个大队一块连片的万亩丰产区,平均亩产小麦六百零三斤。这是激动人心的消息!
万亩丰产区,我们前后访问过三次。每次访问,我们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记得我们第一次到万亩丰产区的时候,一望无垠的麦田,被笔直的道路切得方方正正。说土地平整的像面镜子,显然并不过分。一方方茁壮的麦苗,像是绿茵茵的地毯,而每个方中又有数不清的大小一样的畦子,像绿毯中的图案。田边有整齐的篱笆,路边又有新栽的白杨。看到这番令人心醉的风光,我们兴奋地想:这真是劳动人民用巧夺天工的双手,在大地上描龙绣凤。5月中旬,我们再度来到这里的时候,田野里已是麦浪滚滚,麦秆密密麻麻的真是“撒土不漏”;摇摇摆摆的一层麦穗,是那样的匀称而又整齐,麦地里人简直进不去了。最近,我们又到万亩丰产区,已是收获季节了。洛河两岸的肥沃土地上,一片金色的海洋。个个农民眉笑颜开,他们形容今年的麦子是:“看着喜人,割着躁,运着费劲,打着笑。”往年,一个壮劳力,拿起镰刀一天割个亩儿八分麦算不了什么;今年,费尽全力一天也不过割四五分麦。放倒的麦铺子,一个挨一个,几乎盖严了地皮。麦场里的麦垛,像人工筑成的麦山、麦岭。
公社化和丰产区
万亩丰产区,获得平均亩产六百零三斤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
公社化以前,能不能搞像今天这样的万亩丰产区,人们是不敢想像的。那时候各个高级社都局限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劳动力的解放(主要是妇女)和调度,以及推广农业技术,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我们在岳滩采访的时候,这个大队的副支书李甲寅向我们说了这样一个规律:农业技术的推广、生产的增长和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增产是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在前进着。1953年,他们村搞互助组的时候,密植小麦只十四亩;1954年建了两个初级社,秋天种麦时就种了二百八十多亩。当时有人专种稀植麦和农业社比赛,结果密植的亩产三百七十三斤,稀植的亩产二百四十四斤。1955年夏收以后,岳滩出现了合作化的高潮,这年小麦密植就普遍推行了。他说,只有人民公社化以后,才能像今天这样全面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
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群众的干劲和增产的要求更加高涨了。中共偃师县委掌握了群众的要求,在洛河两岸划出一万亩土地,搞万亩小麦丰产区,指派专人成立了万亩丰产区指挥部,发动全民辩论大搞万亩丰产区的有利条件和措施。
万亩丰产区一搞起来,提出的第一项措施是:土地深翻一尺左右。多少年来,这里的耕地只是犁六、七寸深,丰产区要深耕一尺,是一项艰巨的战斗任务。当时正在全民大办钢铁的节骨眼上,一半以上的强壮劳力去搞钢铁了。人民公社发挥了它的优越性,组织了大协作,运用大兵团突击,开办公共食堂、托儿所,解放了大批妇女劳力,成了深翻土地的主力军。现在,人们在欢呼万亩丰产区大面积高产的时候,都一致称颂人民公社的好处,公社化为大面积高产创造了条件,大面积高产显示了时代的特征。
全面贯彻“八字宪法”
在万亩丰产区,我们访问了社员和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老农,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今年大面积丰产的决定因素,就是以敢想敢干的精神和科学分析的态度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
在一万亩土地上要创造高产,这个大胆的创议震动着每个人的心。人们懂得大面积丰收的意义,人们讨论着达到高产的办法。争论最多的就是密植问题。过去,这一带由每亩播种七、八斤,逐年增加到十五斤、十八斤;每增加一次播种量,产量就有增加。许多人根据这个规律推断,如果播种量仍然停留在十几斤上,想比1958年更高地增产是不容易的;而1958年的密度并没有到顶,播种量还可以增加。因此,有人主张播种三十斤,有人说播种四十斤、五十斤,有人则认为越多越好,一亩地种它六十斤、八十斤、一百斤;也有人认为保持原来播种量也能增产。
为了更好地解决合理密植问题,中共偃师县委发动群众广泛讨论,同时,又派县农林局长和一个县委委员到外县学习密植的经验。岳滩大队讨论时,有人主张下种四十斤。老农任毛旦提出不同意见:“咱这里是五寸行距,如果下种四十斤,麦籽耩到地里就会叠起来,苗准出不好。”干部们研究了他的意见,认为有道理,他们又进一步研究,将五寸行距改为三寸半行距(1958年试验成功的),将二分播幅改为五分播幅,下种三十斤多一点正合适。中共偃师县委根据群众广泛讨论的意见,参考外地的经验,专门作了研究,认为在1958年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密度是增产的重要关键,确定下种量控制在四十斤以下。
作为“八字宪法”的中心——密植问题定下来以后,大家又讨论土、肥、水等其他措施怎么跟上去。干部和群众结合,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农业“八字宪法”互相关连,必须综合利用。确定土地深耕由过去六寸加深到一尺上下,施足底肥,浇好五水,保、管等措施也具体研究了办法。这些都具体地执行了:一万亩土地深耕八寸到一尺的三千九百五十亩,一尺到一尺二寸的五千六百一十三亩,一尺五寸到三尺的二百六十七亩,三尺以上的一百七十亩;底肥、追肥平均每亩一万五千斤到二万斤,并有一部分化肥,还施了种肥;浇了踏地、封冻、返青等五水(后两水只浇了一部分就下雨了);其他措施也抓得好。
尽管万亩丰产区指挥部和各大队进行了充分的工作,但“八字宪法”执行起来仍然是有斗争的。我们在岳滩大队采访的时候,党支部副书记李甲寅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大队的第四生产队有几个耧把手,对下种三十多斤思想不通,播种的头几天检查的严,他们照样办了;后来检查的稍松一点了,他们偷偷地改成了十八斤。麦苗出土后,大队发现四队的这四十亩麦苗比别的稀,每一次检查评比,他们都输了理。到小麦拔节后,下种三十多斤的麦苗旺盛;但有的地发现有倒伏的迹象。他们神气起来了,说什么“那时光批评咱,这回该批评谁了?光说不中,到底种多少籽好,可见高低了吧!”等小麦一抽出穗来,他们又泄气啦,因为这四十亩地的麦穗每亩比下种三十斤的少十几万。
万亩丰产区通过检查评比的方法,认真细致地贯彻各项增产措施,差不多每隔十天左右就要检查评比一次。从深翻土地开始到收割麦子,一共评比了十八次,每次评比都是指挥部的人员带领上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深入田间,观察研究,根据麦苗的不同情况,提出切实的措施。检查评比是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又是开展竞赛的好形式。它能够集思广益,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启发,树立先进,促进后进;又能够使干部们随时掌握小麦生长情况,心中有数,“对症下药”。通过检查评比,使一些原来生产落后的队迎头赶上了。
苦干、细干、巧干
万亩丰产区大面积高产,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它渗透着广大社员们冲天的干劲和智慧。在全民大办钢铁,劳力不足的情况下,同时展开了深翻土地的大战,将一万亩土地,深翻一尺上下。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送粪的时候,大车拉、小车推,小孩挽篮送,姑娘们用筐挑,真是有多少力量都使出来了。小麦生长后期,吸浆虫、黄锈病、行军虫接踵袭来,社员们向病虫害进行了坚决的战斗。治行军虫的时候,我们正在这里采访,寸把长的虫子,多的地方一平方尺大的麦田里就有二百多条,吃小麦叶、吃嫩麦穗脖,社员们用滴滴涕和六六六粉突击喷杀。
万亩丰产区及早抓防倒伏,说明了他们的细干、巧干。小麦刚返青,田间管理上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今年麦苗稠密,需要再浇一水,以便催苗生长;多数人认为,浇二次返青水没有好处。因为今年小麦密植、肥多、生长旺盛,防止倒伏成了突出的问题。大家总结了过去防倒伏的经验,必须早下手,到麦苗长高了再抓,就嫌晚了。过去拉网搭架,对防止倒伏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办法只能用于少数试验田,大面积根本不可能,而且拉网搭架并不是治本的办法。早抓防倒伏,除了施磷钾肥、草木灰外,返青期进行镇压蹲苗,抑制一下麦苗的生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镇压二次的株高七十四点八公分,倒伏的占5%,不镇压的株高八十四点七公分,倒伏35%。
大面积丰收,就是苦干、细干、巧干争得的。
鼓舞和力量
万亩丰产区大面积丰收,是在半机械化(水利机械加部分机耕)加上广大社员的劳动和智慧取得的,它同时带来了思想和技术上的丰收。这一巨大的成就,鼓舞着远近群众,为贯彻多种多收和高额丰产田同时实行的方针树立了榜样,给人们指出了方向。
现在,万亩丰产区以内的群众有了夏季的亲身体验,对争取秋季大面积高产更有了信心和办法。丰产区周围的群众,受到了启发,纷纷要求搞大面积粮食、棉花丰产区。老城人民公社夏季只有六千亩丰产区,他们总结了夏季搞丰产区的经验,秋季搞了一万八千亩玉米、谷子丰产区,三千七百亩棉花丰产区。以夏促秋,决心争取“丰产全年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