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画舫斋观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7
第8版()
专栏:

画舫斋观画
老舍
北京中国国画研究会主办的“首都第五届国画展览”已在北海画舫斋开幕。
这次展览有些特点:
一,展览虽由国画研究会主办,但展出的并不限于该会会员的作品。这与前几届展览的办法不同,值得称赞。这证明在反右、整风之后,会员们不但团结得好,而且注意到联系会外的画家与绘画学习者;既有同好,便都该是一家人嘛。这么办下去,研究会便能逐渐加强发展国画事业的推动力量。开开大门办会一定比关上大门办会强的多!
二,因为展览的办法与前不同,所以这次我们能够看见画师的作品与工、农、学生们的业余习作、十来岁的小画家与八十多岁的老手的作品,共列齐陈。我们看到了新生力量。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久已不作画的画家的作品。画界的力量的确更强了。
三,我们还看到,吴作人等擅长西画的专家也展出了国画。显然,画家们彼此相轻的旧习正在消逝。这多么可喜!再细看看展出的国画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幅也受了“西法”的影响,不再专守一格。是的,彼此学习,就会产生新的画法。据我看,这还不仅是在技巧上互相学习的问题,而也是画家们想要在绘画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表现。本来嘛,中法也好,西法也好,各有局限。只有掌握了多面的技法,才能得心应手,充分表达新社会日新月异的气象。不以一技之长而自满的必会要求尽量充实自己,“昆乱不挡”,推陈出新。这次展览表现了画家们的这种要求。
四,展出的作品有惠孝同等六位画家合作的“首都之春”,长十四丈。这幅大画引起了注意,也引起了争论。有人说:画不在大而在精。若是精品,虽一尺大小,亦足不朽,无须长达多少丈。这话说的有理,我不预备代六位画家出来驳辩。我只愿就事论事,说说这幅巨画的好处。没有全民大跃进,也不会有这张大画。它不是偶然产生的。争相跃进,并无过错,虽然绘画的跃进不尽决定于画幅的大小。这六位画家的热情与气魄是可钦佩的。没有近几年来山水画革新的经验,也无从产生这张大画。画城市生活的长卷并不多见。有了几年来的经验,他们才会放胆把山水、人物、新建筑物、新交通工具、工厂与农村、公园与水库都画入一幅图中。可以说:这幅画是近几年来首都的山水画家革新尝试的初步总结。——初步,因为里面还有许多未能满意解决了的问题。当然,画一幅不这么大的画也能表现过去几年的尝试经验,也能发现问题,可是几位画家的跃进雄心使他们决定要画首都全景,而首都全景似乎还不是一尺或二尺的画幅所能容纳的。六位画家是热爱首都的,他们费了七个月的时间才画成这幅巨图。以一个北京市民来说,我愿衷心地向六位画家致敬致谢!这张大画展览起来相当麻烦,占地方太大。有人耽心思:假若每幅作品都长达若干丈,以后可怎么举办展览呢?这是多虑,因为这几位画家并没倡议:以后作画非十四丈长即不合规格。我知道,与其说他们满意于自己的成绩,倒不如说他们满意于这张画里可以发现许多山水画革新的问题。这样,这回它占地方太多,麻烦一些,也无所不可吧?
只说上列的四点吧,因为外行话总以少说为是。好画甚多,请大家自己去看吧。
(附图片)
好熟悉的歌声(首都第五届国画展览作品) 张文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