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发展多种经营是山区致富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8
第6版()
专栏:

发展多种经营是山区致富的道路
中共湄潭县委会
湄潭县位于贵州东北部。全县人口六十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七人。纵横面积六千平方公里。现有耕地一百二十余万亩,约占总面积的13.3%。境内半是高山峻岭,半是起伏的低山和丘陵,间有块块小盆地。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食除自给外,尚有外调。农、林、牧、副、渔无一不有,全县1958年经营的经济作物与土特产共八百零五种,主要产品有茶叶、烤烟、蚕茧、生猪、木材、中药材、银耳、桐、棬、漆、蜡以及水果等。
这些经济作物与土特产,在历史上多数早有生产,像桑蚕、茶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解放以前,由于国家整个经济生活的停滞不前,加以商人投机垄断,农民很少得益。因此这些经济作物和土特产生产很少发展。拿茶叶来说,直到湄潭解放,茶园面积才不过七千亩,最高年产量七百担,而且质量低下,在市场上没有信誉。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连商人也难以经营。收购土特产全部由流氓勾结国民党军队把持,农民不仅不能得到正常利益,反而常常招致祸端。很少发展的经济作物和土特产生产又遭到破坏。有上千年历史的桑蚕生产,在解放前几乎断种绝迹。
解放以后,国家经济生活的全面发展,给山区的多种生产开辟了广阔道路,而且直接以资金和技术力量扶助了这方面生产。几年里,只是蚕茧贷款就达五十万元。为了有效的发展茶叶和药材生产,国家在这里成立了茶叶试验站和国营药材场,为各项生产培训了大量技术人才。所有这些措施,都促使山区生产日趋活跃。到1958年全县经济作物与土特产生产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64.7%。茶叶、蚕茧、生猪、木材、烤烟等几种主要经济作物产品,1958年的产值等于1949年的299.77%。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解放几年来,这些方面生产增长幅度是相当大的。例如茶园面积1958年已达四万二千亩,为解放时七千亩的六倍,茶叶产量达三千三百担,将近1949年的五倍。茶叶质量也有迅速提高,这里生产的最好湄江茶,已可与杭州一级龙井媲美。经湄江茶场加工的红茶,去年首次以黔红牌子出售国外,达到外销品级的特级标准。生猪生产1949年为十二万二千多头,1958年达到六十四万三千多头。
山区经济作物与土特产生产的日趋活跃,符合于国家利益,表现了国家经济生活蒸蒸日上的一个方面。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市场上的畅销货,其中有60%以上是出口商品。因此,它既供应了国内市场需要,又给国家换回大量外汇。从1953年到1958年全县出口的四千七百七十八担红茶,可换回钢材三万八千吨。一吨白芍可换三十二吨钢材,只去年全县就收购了七百吨白芍。发展这方面的生产,也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经营这方面生产的人民公社、生产队、社员,收入都有显著增加。在这方面生产开展得好的地区,人民生活的提高更其显著。如处于高山连绵的茅坪区,原是全县最贫困的地区。解放前茅坪区农民进湄潭县城有三大标记:人黑(不卫生)、衣服破烂、棕片包脚。从1954年起,这个地区大力发展生猪、烤烟和林木生产,全区经济情况起了根本变化。现在茅坪区的农民到县开会,有三个新标记:电筒、钢笔和球鞋。全区从1956年每户平均存款就达二十元。再如松烟公社觉林管理区一个小队,共十二户,过去全是茅草房。1956年以前年年贷款,只1956年的生活贷款就达七百八十九元。1957年开始大量养猪,平均每户达十九头多。现在全部换了新瓦房。不仅贷款全部还清,还都成了存款户,共存六百多元。
湄潭县自然条件,有着发展多种经济巨大的潜力。全县适宜栽植茶林的荒山野林面积约一百四十万亩,目前茶园才只四万二千亩。全县木材可采伐量达九十多万立方公尺,目前只采伐十四万立方公尺。全县可养柞蚕的青杠林六十万亩,目前利用面积不及一半,其他桐、棬、漆、蜡、五棓子、野生药材等只利用到60%左右。这些作物中的绝大部分都不与粮争地,茶树、青杠、果树都喜酸性土壤,而且荒山陡坡原就是这些作物的家乡。因此,从土地潜力来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与土特产生产,可以不影响粮食生产。
湄潭县的多种经济与土特产生产的发展,既得到国家的大力扶助,也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自然条件上又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全县各级领导在几年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打下了一定的生产基础,培训了一定的技术力量,总之,发展这方面生产所需的重要条件都基本具备了。县委根据这些有利条件,根据国家的需要,根据各社、队的初步计划,拟定了1959年首先以粮、油,其次以茶、蚕、生猪、烤烟为主的多种经济的生产计划。经济作物与土特产的产值,计划达到一亿三千万元,为1958年的152%。
从目前情况看,完成这个计划最关键的问题是劳动力的安排。
经济作物一般都比较费工,技术性也强,有一些还与粮食的忙季冲突。如以今年生产计划与往年劳动效率相衡,所差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30%。解决劳力不足的最有效办法是开展工具改革运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全县不仅在粮食生产方面,而且在各种作物生产方面,都开展了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县创制、仿制、改制的各种工具有二十一万多件,平均工效提高30%—40%。兴隆公社的揉茶机、烘茶房提高工效近十倍,能节约出九千六百个劳动日投入其他生产。改善生产管理,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合理安排使用劳动力,不仅能使老、弱劳动力各得其所,担负他们所能胜任的工作,而且还往往能使半劳力发挥整劳力的作用。建立适当的生产基地与专业生产队,通过现场会议、短期训练班、师傅带徒弟等办法,迅速提高专业队技术水平,培训技术人才,是提高劳动效率、搞好生产的重要措施,也必然达到节约劳动力的目的。以上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劳动力,缓和劳动力紧张情况,但要在年内完全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尚有困难。因此,县委提出要各公社、各管理区、各生产队安排计划时,都周密计算劳动力,强调必须作到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作物和土特产生产。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在劳动力紧张时,影响整个生产的正常进行,结果欲速而不达。目前各公社、管理区、生产队确定计划,大体上都是根据“搞好粮食生产,大力开展畜牧业生产外,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各方面条件,着重搞好一两种经济作物和土特产生产”原则确定的。如地处高山的丰岩公社,有绵延数十里的青杠林,和数十年生产银耳的经验,就计划主要搞银耳和柞蚕两项生产。余庆公社过去一向副业较少,但它却出产闻名全省的黄果,而且每年都出售大量果苗,就计划主要搞水果生产,扩大果林、大量育苗。兴隆公社茶山连绵,就计划主要搞茶叶生产。湄江和黄家坝公社有数百年生产药材的历史,就主要搞药材生产。不过,各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对有条件搞的小宗生产,特别是对野生植物的采集,也要列入计划,并且有专人负责。以作到既有重点,又能使多种经济同时发展。
(附图片)
黄家坝公社社员在给药材红花松土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