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四季常青”的淮安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29
第3版()
专栏:

“四季常青”的淮安城
中共淮阴地委财贸工作组
初到淮安城的人们,总会对这个城镇出产大量的、新鲜的、品种多样的蔬菜发生很大的兴趣。
在这里,不论是早晨,还是黄昏,到处可以买到各种新鲜的蔬菜;数量充沛,品种齐全。不仅保证了当地市场需要(全城每人每天可以吃到两斤以上的蔬菜),并且支援了十个兄弟省市的大中城市。
这个城镇是怎样发展蔬菜生产的呢?
建立蔬菜基地
淮安城,是江苏省一座古老的城市。当地农民有着培植蔬菜的丰富经验,蔬菜一向可以自给。但大跃进以来,新的工厂企业不断增加,就业人员迅速增长,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大大提高了,对副食品的需要,特别是蔬菜的需要量相应增大了。因此,仅靠原来少数的“兼业”队伍来生产蔬菜,已经远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了。
淮安城镇委根据“郊区农业、蔬菜第一”的精神,重新规划了蔬菜生产,调整了作物布局。在十个生产大队中,将城区周围的新城、夹城、联合三个大队,划为专业大队,建立蔬菜基地。由镇委书记挂帅,并抽出供销部主任、组织委员和妇联主任等四个干部,担任大队支部书记或队长,加强对蔬菜生产的具体领导。
在发动社员规划蔬菜生产,使生产指标落实的过程中,镇委通过一系列的会议,向群众宣传了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并说明口粮由国家统一调度,销路由商业部门负责。这样,就消除了群众对种植蔬菜的顾虑。联合大队原计划只将40%的土地种蔬菜,现在全部种了蔬菜。
城镇居民也种菜
在专业生产为主的前提下,淮安镇委又号召城镇居民,利用业余时间种植蔬菜。这个号召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很快形成了“城里城外一片青,家旁屋后刨菜园”的生产高潮。勺湖居民委员会不仅发动居民分户种植了十五亩蔬菜,而且新开垦了四十亩土地,建立起一个由居民集体生产的菜园。今年以来已收获各种蔬菜二十多万斤,基本上做到了蔬菜自给。
发动城市居民种植蔬菜,不但可以减少市场供应的负担,同时也改善了居民生活,增加了居民收入。勺湖居民委员会锺瑞文,在屋旁种了一分半地的蔬菜,除供一家人自吃以外,每月还有多余蔬菜出售,单苋菜一项,最近就卖出四百多斤。
“四季常青”
广大消费者不仅春夏两季能吃到丰富的蔬菜,而且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这是淮安城蔬菜生产“四季常青”的一个特色。
话要从去年冬天说起。那时,他们对“夏菜冬植”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开始,有少数人不赞成这种做法。他们说:“十冬腊月长大椒、结番茄,不但没有看过,连听都没有听过!”但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花房冬季既能开花,菜园冬季就能长菜。于是,一方面在各生产队成立技术研究小组,调查土壤,分析各种蔬菜的生长环境,总结已往培育蔬菜的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温床育苗的科学原理,开始了“夏菜冬植”的试验。
“夏菜冬植”的试验,受到商业部门大力的支持。比如:搞温床育苗,需要玻璃,商业部门一次就供应他们三十多箱,同时还帮助他们到外地采购一百余万斤芦柴,及时解决了菜田打芭的需要。蔬菜商店还组织八十多个职工送肥下乡。社员种植蔬菜的干劲也十足,他们提出“菜园管理超花园”的战斗口号。“夏菜冬植”终于成功了。在淮安城冬天的街头,曾经出现了番茄、黄瓜、大椒、梅豆、披头、雀头小萝卜等各种夏菜。
“夏菜冬植”成功的事实,更加坚定了他们改变“蔬菜生产受季节限制”的决心,用大力来解决历年来很难克服的蔬菜“伏缺”问题。他们在春季就召开了老农座谈会,总结种植汤菜的经验。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将全城一百余亩“夜潮砂土”(这种土质适宜夏季种植汤菜)全部种上小汤菜,目前已开始上市。从一般产量计算,每亩可产两千斤;两月轮作三次,可产六十多万斤。这不但可以保证本地夏季市场需要,同时还可支援外地一部分,从根本上解决了“伏缺”问题。
这里,一年四季是菜田常青,市场上蔬菜供应不断。
千里送青菜
淮安城蔬菜生产大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兄弟城市和工矿区人民的蔬菜需要。
这方面的事情,说来是很多的。例如,1月份,有一位来自福建前线的客人,要买一部分咸菜。副食品经理部听到这个消息后,连晚召开了加工人员会议,赶制三千多斤质量精美的红大片,满足了外来旅客的需要。据这个经理部统计,从1月到5月底,通过加工调给上海、旅大等地的红大片、大头菜等十五种咸菜就有一千零七十万斤。调给徐州工矿区的各种鲜菜达一百二十多万斤。目前仍在源源外调。当地菜农和蔬菜市场的人员,为了使工人老大哥吃到好菜,都拣质量好的外调。
淮沭新河沭阳工程队为了感谢淮安城支援的蔬菜,在赠送的一面红旗上写道:“千里送青菜,协作友谊深!”
但是,这里的人们,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们表示要继续鼓足干劲,生产更多更好的蔬菜支援大城市和工矿区。
(原载新华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