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阅读
  • 0回复

扬中人民干得有劲干得细致取得夏收大胜利 三麦增产多 出售余粮多 社员收入多 总产量增加93.77%,售粮一千多万斤,增加收入的社员占95%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04
第1版()
专栏:

扬中人民干得有劲干得细致取得夏收大胜利
三麦增产多 出售余粮多 社员收入多
总产量增加93.77%,售粮一千多万斤,增加收入的社员占95%强
本报南京3日电 在全国各地三麦丰收的一片喜报声中,江苏省扬子江心的扬中县,又传来全面大丰收的佳音:全县十万亩大麦、元麦、小麦的总产量,达到了四千二百九十六万斤,比1958年的二千二百十七万斤增长93.77%。全县售的余粮从去年的一百七十万斤增加到一千零十七万斤,超额完成了售粮计划。社员分得的口粮也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95%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
今年,扬中县不但总产量增长幅度很大,而且全县各个地区都取得了比较平衡的大面积增产。原来土质较好、产量较高的地区,今年产量固然很高,原来土质较差,产量低的地区,今年增产的幅度也很大。兴隆公社是全县的高产区,去年三麦每亩平均单产二百八十五斤,今年三麦每亩平均达到三百八十九斤。一向产量很低的丰裕公社,今年的三麦单产量由去年一百五十五斤提高到三百一十五斤。全县三万多亩低产田的产量都比去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从扬中县的自然条件来看,争取三麦大面积增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这个县四面环江,大部分土质较好,土地比较肥沃,水源充足,一般不怕干旱;而且地少人多,平均每个劳力只耕作二亩多地,便于进行精耕细作。不利的也正因为四面环江,地势低洼,江面水位经常超过地面一公尺,因而地下水位很高,积水不易排出,常常遭受严重的涝害。全县有三万多亩漏沙田,土质很坏,解放前这些田经常是“十年九不收”的。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扬中县委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从去年秋种开始,就鼓起了全县人民的革命干劲,采取了一系列相适应的措施,力争今年夏季大丰收。
根据地少、人多、土质好的特点,扬中县委正确地采取了力争大田高产和力争多种多收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除将原来草麦夹种田分别改为单种外,同时充分利用高田、“十边”等零星荒地、空地,播种了七千多亩麦子。收成的结果,仅仅这些高田、边地和夹种的麦田中,就一共收到五百二十一万八千斤麦子,占总产量的12.14%。
全县有七万多劳动力,其中妇女约占三分之二,在争取大田高产,提高单位产量的过程中,县委又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较充裕的这个有利条件,对十万多亩麦田进行了精耕细作,普遍推行了先进的技术措施。去年秋种时,全县各地改变了过去麦田不耕就种的习惯,麦田普遍深翻六寸到一尺左右,麦垄的宽度都由过去四尺扩大到一丈左右,荒塿由过去的六寸缩小到四寸,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播种时,普遍选用了各种良种,并且全部进行了风选、筛选、盐水选种和药剂拌种。
秋种结束后,县委及时提出了“管麦如绣花,一针一线也不差”的口号,全县人民用精雕细刻的功夫,精心培植三麦田。在返青关以后,麦苗长的旺盛,社员们在追肥时为了不碰伤一根苗,都先用筛子把墙灰熏土等肥料筛得粉细,再用手撒到田里。当有些麦垄上的麦苗生长不齐,社员们就用人粪一块一块的点浇,促使每个麦垄上的麦苗生长平衡。在进入拔节关时,由于麦苗粗壮,不便用锄耙草,社员们即用手和小锹的角尖把麦苗中的杂草一根根拔出来。
为了改变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不利条件,全县各地挖通了所有的河港坝头,降低河港的地下水位,所有的麦田都开挖排水沟,建立了田间排水系统,以八桥公社幸福管理区长号圩为例,这个圩总共八十六亩麦田就开挖了一百七十条排水沟。全县麦田的排水沟都开深一尺五寸左右,每一块麦田的两头都有横沟,中间有腰沟,从远处看去,构成了一个个“王”字形和“工”字形的美丽图景。大挖排水沟,使全县基本上做到“沟沟相通、河河通港、港港通江”,控制了江水进去,加速了排水。
今年1月,扬中县曾发起力争全县实现三麦亩产千斤的竞赛倡议。事实证明,这个倡议对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夺取今年三麦丰收,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今年只在小部分土地上实现了千斤指标,但其所积累的丰富的增产经验,为今年三麦全面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今秋和明年大丰收创造了条件。
最近,各地正在总结增产经验,也找工作中的漏洞和教训,以争取秋季和明年更大丰收。(附图片)
江苏扬中县八桥公社的社员们正在抓紧麦子脱粒。
 新华社记者 姜韦才摄
江苏扬中县新坝公社社员在售粮前,用筛子清除粮食中的杂质。
新华社记者 姜韦才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