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地尽其力——安徽萧县皇藏公社小麦大面积丰产初步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04
第3版()
专栏:

地尽其力
——安徽萧县皇藏公社小麦大面积丰产初步调查
本报记者 于明 王林祥
安徽萧县皇藏人民公社,今年获得万亩小麦亩产八百斤以上的丰产纪录。(见本报6月20日一版)
皇藏小麦历来产量很低。今年为什么突飞猛进,一跃为高产地区呢?
据我们极为粗浅的调查,有以下三个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小麦和豌豆混种;耕作和田间管理适时细致。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往年皇藏每亩下种量为十五斤到十八斤,每亩十五万穗左右,每穗平均二十粒。
今年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据抽查:白土大队第十八生产队的一块八亩小麦田,(可代表周围三百亩小麦的生长情况)每平方公尺有七百四十六穗,每亩合四十九万七千多穗,每穗平均二十七点六粒。
高庄大队代村庄西有一块小麦田可代表周围一百二十亩小麦。每亩有五十万七千多穗,每穗平均二十七点五粒。
高庄大队费村生产队有一块小麦田,每亩四十九万九千多穗,每穗平均虽只有十九点三粒,但因另有三成豌豆,所以产量仍然高。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每亩的穗数都比往年增加了几倍,粒数也大大增加。
上面几块麦田实收的产量都很高。
皇藏公社去年下种量,各队情况不一,大多在三十五斤到五十斤之间。据调查,获得八百斤以上的丰产麦,一般下种量都在四十斤左右。夏村生产队和圩子生产队的两块小麦共七亩多,每亩产量平均二千多斤,下种量都是四十八斤。这个公社也有少数是每亩下种六十斤,八十斤,以至一百斤以上的,但是这些麦田在清明时就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清明后采取间苗的办法,使之通风透光。因为间苗早,后期管理好,这些间了苗的麦田还是达到了合理的密度,所以产量仍旧不低。另外,每亩下种三十五到五十斤的麦田却都没有间苗,也很少倒伏。
今年小麦收割以后,社员们对密植感到了兴趣,一般人认为明年以每亩下种四十斤左右为宜。看来下种四十斤左右,是适合当地条件的。
豆麦混种共同增产
豆麦混作能充分利用土地潜力,达到增产的目的。
白土大队有两个对比实例(对比麦地,土质等条件相似):
(一)种纯麦的三百一十亩,亩产八百零二斤;豆麦混种的六百四十二亩,亩产达到八百五十二斤;
(二)一块田净麦亩产一千零二十斤,另一块豌豆麦混种的则为一千一百二十斤。
又如庙街大队是皇藏有名的麦囤子,历年来小麦的总产量比赵楼大队要高三分之一。今年面积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因为庙街有20%的麦地实行豆麦混种,而赵楼有90%的麦地实行了豆麦混种,结果赵楼总产量赶上了庙街。
当地群众认为,豆麦混种不但能够多打粮,而且能够多收草。豌豆麦比小麦多出面,又顶饱。豌豆秸和麦秸混在一起,牛也喜欢吃。
豌豆、小麦混种能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因为小麦可利用豆类作物的根瘤菌从空气中吸收氮。另外,豌豆麦在春天天旱时,豆叶可以遮住阳光,少晒地面,有保持水分作用,因此比净麦耐旱,而麦子则又能帮助豌豆防止干雾为害。根据群众经验,种豌豆麦的地,土质比较松疏,而净麦地则容易板结。
皇藏公社豆麦混种比例,有二、八混种,三、七混种,四、六混种和二五、七五混种。群众认为以三、七和二五、七五混种为最适当。多一分工多一成粮
皇藏公社麦田下种量每亩一般都在四十斤左右,生长整齐,很少倒伏。这除了因为当地土质较好外,还因为耕作和田间管理工作做得细致。例如创造了适合本地的双层犁保证了麦地深耕;创造的密植耩子(播幅四寸,行距一寸五),把土地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同时保证了畦与畦之间的通风透光。
田间管理实行了专人负责,平时全公社有三千多人管理小麦,突击管理时,增加到七千人。有了专人负责制,领导工作又抓得及时,所以分期看苗追肥和灌溉工作都作得比较适时。特别在耕种时的底肥上的充足,在返青拔节时人尿水、各种速效肥料准备得多,使小麦真正吃饱喝足。在小麦拔节时期,及时对部分过密的小麦进行了间苗,保证了合理密度。又由于细致的田间管理,使大部分小麦顺利地渡过了倒伏关和锈病关。(附图片)
萧县皇藏公社白土大队社员们把新收下的麦子晒干扬净,准备交公粮。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