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歌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05
第8版()
专栏:

歌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
李凌
我国音乐演奏界近来献演了两部极有意义的世界名作:一部是现代交响乐尖端,萧斯塔珂维奇的“第十一交响乐(“一九○五年”)(上海乐团、中央乐团演出);另一部是古典音乐的高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央乐团和中央广播乐团合唱队联合演出)。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是对人类自由平等、真诚相爱的颂歌。贝多芬的一生,历尽贫穷的折磨,疾病的摧残,也遭受过像拿破仑对法国革命的欺骗以及法普战争的灾难。他厌恶人间富贵贫贱的区分,厌恶贵族阶级那种假仁假义,更厌恶侵略战争。他渴望自由、平等,人类不分彼此,真心诚意地相敬相爱;他的心里燃烧起相近于席勒的“欢乐颂”中的梦想,而且比席勒来得更为炽热。他歌颂当时人们所失去的欢乐。他幻想:“欢乐的女神,你那美丽圣洁的灵光,普照大地,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只要你的温柔的翅膀张开,人们就会摒弃私见,相敬相爱,亲如兄弟。”(交响乐第四乐章“欢乐颂”,席勒词)
他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勇敢前进,来亨受“欢乐”的幸福。他把诗人这首颂歌,作为交响乐的压轴曲,加以充分的交响化。
贝多芬也知道,欢乐的获得不是那么容易。在交响乐的第一乐章,这种巨人一样的声音,反复地和他所厌恶、憎恨的东西进行的搏斗,就不断地出现。罗曼罗兰称这首欢乐的交响乐为“经过痛苦的欢乐”。
从马克思出现以后,人们才晓得,在阶级社会里要实现平等博爱的愿望是不可能的。因此,贝多芬、席勒他们这种“世界大同”、愿人们“相敬相爱”、“欢乐幸福”的抱负,自然是非常可贵的。
交响乐的构思的深远、伟大,结构的庞大、复杂是前所未有的。
到了晚年,贝多芬的笔风更为熟练,更为含蓄。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对他这时期的作风做过这样的比拟:“他创作的音乐,境界变得恬静了。当年的作品像春天的雷雨,在胸中积聚,爆发,消灭的雷雨。现在的作品却像夏日的白云,积雪的山峰,通体放光的大鹏缓缓的翱翔,把天空填满了。”
这首交响乐,年青的中国交响乐队演奏起来,困难重重,演唱演奏技术上有无数重要的以及细微的空隙要修补和克服;特别为难的是要表现出贝多芬所特有的雄浑、质朴、清明而充满活力,痛苦又欢乐的情感,响亮而沉着的情调,和宽阔而深刻的意境。加上技巧上的牵累,要使琴心交辉,就更难了。
演员们雄心勃勃,夜以继日地竭尽一切力量来拥抱这部可贵的作品,希望尽可能接近这个世界艺术的峰顶——这里充满了“痛苦”,更洋溢着“欢乐”。
〔注:中央乐团和中央广播乐团合唱队今日在京首次联合演出这部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