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登山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09
第8版()
专栏:

  登山日记
  王凤桐 杨克现
踏破冰川万年雪
6月12日,天气晴朗。
我们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出发了。五十多名队员中,包括汉、藏、维吾尔、回等四个民族,随队运送了三万多斤登山所需要的食品和装备。
我们的队员年纪很轻,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最大的一个是三十四岁;登山历史也都很短,最长的只有四年的光景,其中少数人三年前曾经和苏联登山运动员一起,攀登过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山峰,而后又攀登过拔海七千五百九十米的四川贡嘎山。其他绝大多数,是在近两三年来随着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他们有的只攀登过苏联境内拔海七千一百三十四米的列宁山峰,有的曾经在甘肃祁连山考察过冰川,而大部分人只是今年春天在西藏拉萨以北攀登过念青唐古拉山中一个拔海六千一百七十七米高的无名山峰,进行过高山登山活动的锻炼。
这次登山活动规模很大,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四川的林业工人,也有拉萨的牧民和农场工人;有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驻守边疆保卫祖国的战士。
这次几乎是集中了我国登山界的绝大多数优秀分子,但要去攀登帕米尔高原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雪山,总不能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登山队伍中,还出现了一批女子登山运动员,五十多个队员中,女的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其中登山历史最长的只不过一年多。
在世界登山运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只是到了1955年,才有法国人克·郭刚创造了女子登山最高纪录。她曾经从尼泊尔境内登上了喜马拉雅山的一座拔海七千四百五十六米的加内什山峰。如今四年过去了,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女子登山运动员超过她的纪录。而现在,我国的女子登山运动员所要攀登的高山,比克·郭刚所创造的纪录还要高得多。无疑地,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既需要有丰富的登山经验作指导,又需要队员有良好的体格和坚强的意志。
汽车行驶在喀什到塔什库尔干的公路上,两三个小时便进入了群山重叠的帕米尔高原山区。渐渐有些冷了。登山队员曾经在气候炎热的喀什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体能锻炼。在那里穿着背心依然淌汗,现在来到帕米尔山区,队员们虽然纷纷换上了御寒的毛衣和鸭绒衣,但还感到有点冷呢!
去年10月1日通车到塔什库尔干攀登帕米尔高原的公路,汽车只需要一天便可以到达慕士塔格山下;而三年前,中、苏混合登山队从喀什运输物资,骆驼一共走了十八天才到达目的地。
在喀什,当地党政领导人员曾经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并勉励登山运动员们一定要锻炼好体格,把五星国旗插到慕士塔格山顶上。队员们也把这看做全国人民的期望,牢牢地记在心里。
队员们情绪高涨,不禁引吭高歌,唱起了“登山运动员之歌”:
……我们是登山运动员,
我们是高山战士。
踏破冰川万年雪,
天堂也要走一番。
同志们,来呀!为祖国献出青春。
千锤百炼铁打的汉,
嘿,红旗插遍高山巅。
歌声随着汽车疾驰前进,飘荡在帕米尔高原山区。
来到“冰山之父”身边
6月13日,高山安家。
昨夜队员露宿在距离慕士塔格山七十多公里的盖孜河上游。这是因为动身迟的缘故,本来二百多公里的旅程一天就能到达,现在只好分作两个半天走。
汽车绕过了绿水碧波、野鸭乱飞的卡拉湖畔,便到了慕士塔格西面山下。只见天空阴云缭绕,黑沉沉直压到高大的雪山脚下,看不见慕士塔格山本来的面目,只露出了雪山四周十多条银色的冰河,游龙一般直泻到山下。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就是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高的“冰山之父”,当地塔吉克、柯尔克孜族牧民因为它无比高大和积雪万年亘古不化,把它当作“伟大”和“神圣”的化身,爱戴它,崇拜它,讴歌它。它刚好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交界处。
这就是昔日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和英国登山运动员埃·希普顿企图征服它的慕士塔格山,前者四次也没有登到六千八百米的地方,后者勉勉强强登到了七千米,因为风雪严寒冻坏了脚而不得不败退下山。而到1956年,三十一名中、苏登山健儿却集体攀登上了慕士塔格山顶峰,创造了集体登上七千五百多米以上高山、人数最多又全部安全的世界新纪录,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登山队超过这个纪录。
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在离开喀什的当天,曾经向当地气象台了解到:近十天内,慕士塔格山的气候恶化,直到6月下旬,这里都是多风雪的日子,果然第一天就碰到了这样的天气。
登山队队员来到了慕士塔格山西面拔海四千五百米的高地卡尔吐马克。这里两面紧接着卡尔吐马克和洋布拉克两条冰河,背靠着慕士塔格大雪山。两条冰河运下来的几十公尺高的冰碛石堆,从两面包围着这块高地。在大队队员还没有来到之前,由登山队的总务长张俊岩、运动健将刘大义等九人组成的先遣小组,已经在这里着手建立大本营基地。电台、伙房、队长办公室和队员宿舍的帐篷,都已经搭盖起来。
这个大本营距离公路只有二十多华里,从喀什继续运来的物资食品,很快就可以输送到这里。这个高地比较平坦,而且背风近水,非常适宜作为大本营基地。
这个大本营的地址是1956年中、苏混合登山队的第一号高山营地,它比1956年时的大本营高出将近五百公尺,可以节省登山下山一天的路程,以便登山队员把储备的体力直接用到登山活动上去。同时,也能使登山运动员一开头就锻炼出更好的高山适应性。
大本营基地是在当地柯尔克孜牧民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政科科长禾加木开勒德亲自到这里帮助安排大本营基地。牧民借给了登山队员几个毡房,这种毡房宽大而又御寒。牧民还派出了六十多匹马、毛驴和骆驼畜力等,把三万多斤登山给养运送到大本营基地。
晚间,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六度半,水缸结冰一寸多厚,但是在高寒地区,队员在毡房中休息,一点也不觉得寒冷。大家对于这样好的大本营基地感到满意,一场征服“冰山之父”的战斗,便要从这里开始。(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