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恩情似海不能忘——谈陕南红色山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0
第8版()
专栏:

恩情似海不能忘
——谈陕南红色山歌
丁木
1929年革命的风暴,好像一阵响彻天空的春雷,震动了大巴山区。一杆红色的大旗,骄傲地飘扬在巴山顶上。徐向前司令率领着红四军在这里播种了革命的种子。从成立苏维埃红色政权起,便领导着巴山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极其英勇的斗争。在斗争中产生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这些诗篇,虽然出自山区农民之口,流传于山涧丛岭。但,它是真正的诗!是珍如宝石般的诗!
这些诗,表达了他们对那些祸国殃民的反动派、地主阶级咬牙切齿的痛恨;对为人民除害的红军以及人民自己的政权苏维埃强烈地热爱和衷心地拥护。恨的入骨,爱的深刻,这正是发自人民肺腑的心声。像:
穷人苦,苦在心,
租税压得腰难伸,
老财老财你莫狠,
黑夜终要到天明;
有朝一日红军到,
剥你的皮来抽你的筋!
这是多么鲜明的阶级感情。农民为什么有这样勇敢的斗争精神呢?这与党的领导、红军的到来、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人民才像爱太阳一样热爱共产党和毛主席;像爱自己眼睛一样热爱苏维埃。
花儿离枝不开放,
瓜儿离蔓不成长,
穷人离了共产党,
要想翻身是妄想。
送红军,五里湾,
连连叮咛再二三,
有红军,穷人活,
红军不来受折磨,
送红军,十里坡,
点点热泪往下落,
孤儿离娘多惨伤,
红军一走更凄惶。
从这短短的八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和红军血肉相连的感情。这种情感在“十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送红军下南山,
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里野鹿哀号叫,
树树梧桐叶落完,
红军啊!
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
红漆木桌路边放,
桌上摆满送行酒,
酒儿里边掺蜜糖,
红军啊!
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双拉着长茧手,
心像黄连脸在笑,
红军啊!
万般离愁怎能消?……
这里的一字一句,都渗透了热爱红军的炽烈感情。当我们读了这样如金如石的诗句时,谁能不为送红军这种难分难舍的场面,激动得洒下一股热泪呢?
从红军走后,从人民日日盼、夜夜想的情景来看,也充分表现了人民对红军的深厚真挚的情感。像:
月老娘,圆巴巴,
半夜三更泪汪汪,
爸爸哭肿了眼,
妈妈把嗓子都哭哑,
红军伯伯自从你走后,
咱穷人没盼再靠挂。
又像:
想红军,盼红军,
穷人心上扎了根,
爷爷望着对门山,
婆婆眼成红圈圈。
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婆婆,他们想念红军比自己的亲儿女还要胜十分。
我们从这些红色山歌中,还可以窥视到当年的战斗生活的景象。它如实、生动地描绘了大巴山区红军英勇斗争的情况。
一河金,一河银,
买不动咱们穷人心,
咱穷人,向红军,
红军来了要翻身,
一头打到汉中府,
一头打到长安城,
只要红军仗打胜,
遍地银子遍地金。
行军时,莫掉队,
火线上,莫后退,
放哨时切莫丢盹打瞌睡;
要是敌人捉住了,
钢刀下面不落泪……
这是红军战士在战斗前的决心和誓言。
打游击,打游击,
深山里,老林里,
树林下,是住的,
石头上,是坐的,
没米吃,有洋芋,
没肉吃,有野鸡,
又打野鸡又打熊,
匪军是咱们送枪的。
这是红军战士游击战争中艰苦战斗生活的描写。但他们多么乐观啊!
盒子炮,红缨缨,
插在腰里杀白匪,
杀尽白匪分田地,
人人叫我红小鬼。
小马号,小红旗,
睡觉抱在心窝里,
嫂嫂笑我红了心,
我笑嫂嫂觉悟低。
这是红军儿童团小战士生动的形象。他们和父母亲一样,在革命斗争中流过汗,流过血。
红色山歌中还表现了革命初期劳动人民的理想、愿望,以及坚毅的革命精神。
在当时,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听到:
打打打,打天下,
翻翻翻,要吃穿,
有吃又有穿,
穷人坐江山,
再不当牛马,
再不喊苍天。
人民在极度贫穷的生活下,受地主的盘剥,国民党的压榨,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生活,整天呼天唤地,哭爹吼娘,真是不如牛马。所以当时农民的愿望是“有吃又有穿”,“再不当牛马,再不喊苍天”。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愿望呢?那自然是:“打天下,坐江山”的理想了。
在战斗中,人民的战斗精神似钢、似铁、似磐石。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个个都变成了钢铁的战士。他们英勇不屈、坚韧不拔的战斗在大巴山区。
听说出了红军,
穷人们喜在心,
白天黑夜想,
睡觉睡不宁,
做梦梦见了,
个个头戴英雄巾。
这从侧面表现了红军原是“个个头戴英雄巾”的人物。同时也有从正面以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地表现人民的斗争精神的。
一声春雷震天响,
世上出了共产党,
惊天动地闹革命,
乌烟瘴气一扫光。
满天红旗随风扬,
铁锤镰刀放金光,
革命浪潮卷大地,
五湖四海喜洋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