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锦心绣手忙饲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1
第3版()
专栏:

锦心绣手忙饲养
本报记者 莎荫
最近,记者在晋西北芦芽山一带短暂的访问中,会见了五寨县许多出色的饲养家禽家畜的妇女们,听到了许多关于她们的动人故事。那些形象和故事构成了辽阔多山的晋西北高原上畜牧业大发展中绮丽的镜头。
驯伏“捣蛋马”
在岢岚山化岔沟的草坡上,一匹紫红色的母马在清早的微风中懒洋洋地啃着青草。身旁,一头显然是出生不久的小马驹在欢蹦乱跳。领我参观的那位管理区主任任之林告诉我:“这就是那匹捣蛋马。”
这匹“捣蛋马”过去可不像现在那么肥。1956年,当它刚到化岔时,脾性倔强,见人就踢。有人说卖了好,也有人说干脆杀了。不想住在里沟的一个年轻媳妇——王二莲却向队长要求饲养那匹“捣蛋马”。
年刚二十六岁的王二莲,从小儿就跟着她当牧工的爸爸侍弄牛马。当瘦成一把骨头的“捣蛋马”没人喂养时,她看着怪心疼,也没估量自己能不能管理,就牵回了家。不想马一进院就发了毛,冲着她来了一蹄,亏得二莲跑得快,才躲开了。后来费了好多周折,经过她爱人帮助,才把马拴进了圈。
王二莲有个老主意:只要工夫到,不怕马不听话。她每天细心地给马添草喂料。热辣辣的中午从地里回来,连饭也顾不上做,就先给马扫槽、弄草。冬天,鸡叫就爬起来,到一里多的沟底担水饮马。渐渐地马认下她了。她进一步给马搔痒、洗澡……没过半年,一把骨头的马就给她喂成了个肉疙蛋。
第二年春上,队长见马喂好了,就想配种。有些社员说,刚吃起来的马就配,怕配出问题来。队长找二莲商量,她一口赞成。队长说:“配上要喂不好,那可就把马毁了。”二莲说:“不怕,坏了我再给你变好马!”第二天,她就骑上“捣蛋马”到二十里外的配种站配了驹。回来后,二莲喂得更加细心了。早春的青草还割不住,她就用手拔着给马吃。入冬,天天冒着风呀雪呀到沟口去背草。十二个月,“捣蛋马”生了个驹,大小都健康。村里人夸奖她是个“马媳妇”,二莲的劲头也就更大了。去年,这马又配了驹。我们在山坡上看到的那个四银蹄、长得周周正正的古粗马,就是她饲养以后下的第二个驹。
后来我在一块坡地上找到了二莲,她正锄山药。她告诉我,她的马已经老了,按道理是不该再配了,不过,要加意喂,还能产一胎。
第二天,我在燕家村配种站见了她,她的“捣蛋马”已经进行了“热配”。
养猪站长
我访问了跃进公社马坊村的“猪大娘”。
“猪大娘”的名字叫张仙女,六十五岁了。这位两鬓白花的老英雄,不仅在五寨县,就是辽阔的晋西北也是数一数二的养猪能手。从1956年给马坊村喂猪,亲手抚育过近五、六百口猪了,没死过一口。我访问她的时候,她还喂养着二十四口母猪和一口公猪,个个吃得滚瓜流油。1至6月已经产了七十三个猪崽子。
马坊村人说仙女爱猪如命,一点也不假。不久前,一口猪在牧放时误吃了炸狐药,炸掉半块舌头。社干部们见这口猪连食也不会吃了,就决定出卖。但张仙女却说死说活不让,她没明没夜地守着猪,一会用勺子喂点水,一会喂点稀食。没十天,到底把伤养好了,很快就生了一窝小猪。又一次,狼进圈咬伤了一口猪,伤在脖子上。社员们说猪是死定了,不如早些杀了。张仙女又不同意,一个人把猪的伤口缝上,上了药,像照顾一个病人一样,给它吃点稀的、吃点好的,结果猪很快就好了。
一天,一个下乡干部从野外给张仙女抱来一口病猪,一进门就说:“大娘,这猪完啦!”她接过来一看,猪动也不会动了。她难过得呆了好一会。心想:“就这么白白让它死了?”她决心挽救这口垂危的小猪。把它放在炕头上,盖了点东西,守着喂水;又把大黄、甘草熬下汤灌了一次。整整翻腾了一天,猪会动弹了。以后又照看了些时,猪就欢蹦乱跳地好了。
“猪大娘”喂的猪干干净净,没生过虱子。她夏天用土拌六六六粉垫圈,又凉又卫生;冬天用碎草洒些六六六垫圈,又暖和又不得病。她从来不用粮食喂猪,可是用树叶、野菜、山药藤、豆腐渣等做下的猪食,总是弄得很软和,稠稀均匀,猪很爱吃。因为她养猪经验多,办法好,管理区就请她当了养猪站长。但是,这个站长却不是光动嘴,而是成天给猪做饭、端饭、治病、看护、接产。有人说她这是“睡觉不翻身,专寻难活做。”“猪大娘”听了,却笑着说:“我是寻共产主义哩!”
喂鸡能手
五星公社王家岔生产队有这样一户人家:每天中午,院里公鸡叫,母鸡呱,鸡雏满院打架。刚从地里劳动回来的女主人,一会“咕咕咕”地叫大鸡进餐,一会又“嗖嗖嗖”地喊小鸡吃饭,一中午忙个不了。等到打发鸡吃了,她才回去吃饭。
这就是满村人呼之为“鸡大嫂”的女共产党员郝玉娥的家。这位辛勤于平凡事业的党的女儿,现在养着四十五只大鸡,三十七只小鸡。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的四个月中,她就出售给国家三百零六斤鸡蛋,收入了一百四十多元现款,除给全家五口人换了夏衣,还解决了零花钱。
郝玉娥人年轻,养鸡原也没有多少经验。去年,党组织号召户户养鸡,用更多的鸡蛋支援国家建设,玉娥一下就养了四十五只鸡。鸡一多,吃的就紧张了。玉娥想来想去,只有找代食品一条路。她就利用一早一晚和白天劳动休息时间挖野菜。把野菜晒干磨碎,和糠拌起来喂。吃食不好,就得喂得勤,她一天总要喂三、四次。冬天喂热的,夏天喂温的。……辛苦经营得硕果,玉娥的鸡个个吃得又肥又大。
今年,党组织又提出了多养鸡的号召,已经找到门路的郝玉娥,胆子就大了,订了个养鸡一百只的计划。春上,几只母鸡落窝,她就精选了四十多个又圆又大的红皮蛋去孵。怕大鸡动弹碰烂蛋,她又一天好几次地给那些抱蛋母鸡送饭送水。小鸡出壳了,玉娥就更忙,成天价喂大的,养小的……
6月天,玉娥的落窝鸡又孵了一批蛋,她告诉人们,今年下来,怎得也还能卖给国家一百五、六十斤蛋!(附图片)
苗地 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