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夺取慕士塔格山顶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1
第6版()
专栏:

夺取慕士塔格山顶峰
新华社记者 杨克现
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的男、女队员,返回拔海四千五百米的大本营基地后,兴致勃勃地纷纷向记者谈论这一场和“冰山之父”惊心动魄的斗争经过。
无常的高山气候
7月2日,登山队在晴朗的天气下,从大本营出发。他们很快地越过了慕士塔格西面山脊的风化石,到达了雪线以上。可是出乎预料的是,一股低气压从里海方面向慕士塔格山峰突然袭来。第二天慕士塔格便大雪纷飞。这时,男、女登山运动员们却正在向拔海六千二百米的第二号高山营地前进。雪是这样大,以致于相隔五十来米的第一分队和第三分队首尾不能相顾。不得不独自在深可没膝的雪地上开路。
抢在风雪前面去
在一般情况下,慕士塔格山的气候特点是下午比上午更坏。为了抢在狂风暴雪的前面,登山队3日在大风雪中快速前进。尽管风雪打得脸孔如同刀割,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他们还是以三个小时的速度,到达了第二号高山营地。比前次晴朗的天气下行军速度,反而缩短了两个多小时。
到达第二号高山营地的下午,狂风暴雪便席卷了慕士塔格山峰。狂风吹倒了第一号高山营地的帐篷。第二号高山营地因为有人护持没有倒塌,但一夜之间,积雪快没到了帐篷顶。
第三天,狂风暴雪把队员围困在第二号高山营地。每一个人都在担心这次能不能突击顶峰。而且,要是这样大的风雪继续下去,甚至连返回大本营也会发生问题。
幸好第四天雪小了,登山队刨开了帐篷积雪,结组前进。雪虽然小,风依然很大。狂风发出呼啸刺耳的声音,队员必须顶风斜立,才不致被风刮倒。
一线裂缝万丈深
当先头部队开始在第三号高山营地搭帐篷的时候,第三分队到达了距营地二百多米的距离,那里有一条很长的裂缝。这个裂缝本来很窄,由于每跳过一个人便加宽了一些,裂缝增加到一米多宽。因为缺氧和极度疲惫,第三分队只跳过阎栋梁和胡德铭两个人,到第三个人吴永生跳跃时,恰好脚登着对岸,头还在这边,身子躺在裂缝上。经后面另一个队员刘启明一拉,才又安全地拉回原来的地方。
显然这样前进容易发生危险。吴永生便在裂缝的上方找到了一个雪桥爬了过去。后面刘启明看着雪桥很厚站着前进,一不小心便连雪桥一起掉进深不可测的裂缝。前面三个人立即用主绳拉住,一直拉了十多分钟还拉不上来。起初刘启明还用背和脚蹬着裂缝壁,横在裂缝中,挣扎十多分钟以后,气力耗尽,脚一松便吊在半空中。他向上看去是一线青天,向下看是黑沉沉的无底深谷。正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后面又赶来了三个结组。他们从后面放下了一条主绳和一只冰镐,才把刘启明安全地救上来。
氧!氧!
高山缺氧到了这样程度,有一个结组在拔海六千八百米的营地,划完了两盒火柴才燃着一支蜡烛。到夜间,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二十多度,队员们出口气,双层帐篷里子就结成了霜花。
在前面开路的运动健将史占春、许竞、刘大义、陈荣昌以及教练员王振华、张祥等六个有经验的运动员,体力消耗要比其他队员更大。在拔海六千二百米以上的雪地上,因为积雪深一、二百米,一只脚要踩几次才能踩出让后面队员行军方便的脚印。我国的女子登山运动员和男队员一起顽强地前进。
最后的高度
在距离顶峰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已经能看到顶峰了,但仍可望而不可及。即使健康的队员也需要休息二十多次才能到达。
第一组登上顶峰的有史占春、穆炳锁和藏族队员拉八才仁。第二组登上顶峰的是许竞、陈荣昌和王振华,以后女队员潘多、丛珍、王贵华等也和男队员一起登上来了。她们抱定着不登到顶峰誓不罢休的决心。当她们把最后一只脚提到慕士塔格顶峰时,听到了国家体委登山处处长史占春说道:“谁说我国女子不能登上这样高的雪山!”几乎激动得流出了眼泪。登山队队长许竞也激动得含着眼泪同登上顶峰的队员一一握手。
山峰红旗飘
登山队登上顶峰的时间是北京时间下午六点二十分。虽然太阳很高,但山顶气温已在摄氏零下二十二度。许多人手脚冻得发紫了。这样大规模的登山活动,在世界上是少见的。最后到达山顶的个别队员比前面队员迟到了七个小时。
登山队队长许竞把一张纸条放入铁盒,由副队长阎栋梁放置在山顶岩石下面。纸条上面写着:“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共三十三名队员(内包括八名女子运动员),于1959年7月7日北京时间十八点二十分钟登上了慕士塔格顶峰。全体队员一致志愿,把这次登山活动作为向我国第十周年国庆献礼。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队长许竞。签名。”
这时候,队员们集中一起,女队员丛珍高高举起了五星国旗。两名电影师因高山反应严重,分别只到了拔海六千八百米和七千二百米处,没有攀登顶峰。国家体委登山处处长史占春受他们的委托,把这一永远值得纪念的时刻摄入了镜头。(附图片)
把红旗插到慕士塔格山顶峰!  苗地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