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行行出状元——记北京商业服务行业的技术表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2
第2版()
专栏:

行行出状元
——记北京商业服务行业的技术表演
巫德华 张志清 周定舫
最近两天,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里非常热闹。在这个古柏参天金碧辉煌的场所,人们欣赏了很多技术高超的精彩表演,这些表演不是情节感人的戏剧,也不是轻盈优美的舞蹈,是北京全市的一千五百多位商业和服务行业的技术能手在这里表演。这些人中有五十岁上下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表演的项目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从售货包装到切面炒菜,从剔肉量布到理发照像,应有尽有。在两天的参观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日夜为人们辛勤劳动而锻炼出来的精湛技术,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敬意。
一秒钟包一个馄饨
馄饨是人们爱吃的早点、夜宵。可是,别看它是这么小的东西,却包含着精湛的技术。
一个青年小伙子表演的包馄饨引起全场一阵阵的掌声,他手掌里放着厚厚的一叠馄饨皮,一手用筷子打馅,一手指头一转,就包好一个。馄饨像小鱼跳跃一样,一个又一个地从他手里蹦了出来,参观人的眼睛简直有点使唤不过来。馄饨皮薄、馅大,很不容易包好,一般技工在每分钟内,只能包四十多个,这个小伙子平均每分钟却包到六十多个。
这个小伙子叫陈宝增,今年十九岁。是北京著名的“馄饨侯”老技师侯廷杰的徒弟。他参加工作后,就爱上了这一行。他看到旧的包馄饨方法,一手拿皮,一手打馅,两手包,又慢又费力气。吃馄饨的人很多,常常等候很长的时间。这个年青人就日夜思索,怎样才能加快包馄饨的速度呢?在名师的指点下,在实践中刻苦锻炼,逐步摸索出了加快速度的窍门,他右手打馅后,拿着馄饨皮的左手中指一顶,筷子一卷,大姆指一掯一推,?眼间就包成一个外形好看、份量准、下锅后不碎、不烂的馄饨。
在场观看陈宝增表演的他的师傅侯廷杰,看到自己的徒弟受到人们这样的赞赏,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夸他的徒弟说:过去我煮馄饨,一次就二十来碗,一般要两三个人跟我包,现在小陈一个人顶下来,还富富余余。
天衣无缝
洗染业技术表演项目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织补衣服技术表演,因为它同广大人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一件心爱的衣服,偶然不慎,保管不好,被虫子咬了,被烟头烧了,或者划破了一个小口子,心里总是十分懊恼,感到特别别扭,但是只要织补一下,立刻就能整旧如新。
在织补技术表演中,有一位是中央普兰德洗染店的黄金元技师。他表演的是织补一块细毛哔叽,织完后,仔细观看,真是天衣无缝,两面不见痕迹,假如不是“明察秋毫”,是很难找到原来的破洞的。
织补技术是一个很精细的手艺,眼手不到,挑针不准,就要留下痕迹。这里面的学问很多,既要熟悉质料的纤维组织,又要挑针准确,还要用力均匀,松紧合适。最见功夫的还是织补得两面不露痕迹。这不是一般技工所能做到的。
为人织补二十年的黄金元,在掌握这门独特技巧的时候,真是千难万难。那时候,同行就是冤家,手艺高的人,不大肯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黄金元是在一边“偷艺”,一边摸索,一边苦练中成长起来的。他把别的技师织好的衣服拆开来详细地观察、琢磨、研究,如此连续很多年,再加上自己刻苦锻炼,才掌握了“两面光”的织补技术。
这位“天衣无缝”的补衣能手,现在日夜穿针引线,为人们织补一件又一件的衣裳。
一刀准
副食、粮食业技术表演室内,有两位乔装的“顾客”买猪肉,一位买六两,一位买四两。东城区和平里副食品中心商店营业员杜永江拿起刀来,嚓嚓两下,在二十二秒钟内切了两份整整齐齐的猪肉;观众用秤一称,这两份猪肉不多也不少,一份六两,一份四两。
猪肉有厚有薄,有松有紧,一刀就准,是不容易作到的。这个被人们称为“一刀准”的杜永江,他的技术是在最近三年内才锻炼出来的。过去他卖猪肉时,也是一刀不准两刀差,拉上三刀才顶数。他看到顾客候买的时间长,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速度,于是就整天琢磨切肉的速度。一天,他突然发现了“秘密”,原来速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是一刀下去,切得不准。怎样才能切得准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几年的研究,他终于摸透了猪肉的性质,哪里厚,哪里薄,哪里分量重,哪里分量轻。由于他掌握了猪肉的规律,所以现在他在卖猪肉时,总是一刀准。熟悉他的顾客们,一见卖肉的是杜永江,就信赖地说:“别称了,你切的肉没错!”
美化衣着
这是熨烫衣服表演,技师们手里拿着经过烈火烧热的烙铁,熟练地烫来烫去,原来绉折不堪、色泽灰暗的衣服,立刻明亮、平挺“精神”了。裁判员拿着跑表在表演者中间走来走去,一场比赛结束后,他高声宣布:杨琪有技师烫四件胶领衬衫,用了二十二分零五秒钟。他话音未落,观众中就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内行人告诉我们,熨烫是洗染业中一个独特的工种,需要心灵、手巧,目察秋毫,一秒钟和一个细节,都要全神贯注,不能丝毫疏忽。分秒之失,就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烫衣服,人人会烫,可是奥妙不同,高明的技师,都有很多讲究,就是烫一件普通胶领衬衫,光领子的一部分,就要烫得硬朗、平挺、形圆、光亮,手指一弹,锵锵有声。这样才有持久性,一直穿到下次洗换时,领子还保持原状,不走样。一套毛料衣服,烫出自然的鲜艳光泽,丝毛竖立发挺,好像带有“劲骨”,使裤线长期不变样。
熨烫衣服的主要工具就是烙铁,掌握烙铁的温度,就得下一番苦学苦练的功夫。高明技师的手,真像“温度计”一样准确,只要拿着烙铁,立刻就知道准确的温度。更巧妙的,运用温度自然散失,正确掌握衣服耐温程度,先后次序,分别熨烫,一件衣服烫好,烙铁温度消失,合丝合缝,恰到好处。这不仅节省了燃料,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动作,加快烫衣服的速度。
在这次技术表演中,中央洗染店吴永增技师以三十分五十六秒烫完一套毛料制服;陈智远技师以三十分五十五秒,烫完一件带折舞裙。他们的速度,要比一般技工快一倍,质量也好。
愿君青春常在
在一间镶嵌着大玻璃的理发室里,三十个理发员拿着木梳、电推刀和吹风机,像琢磨一件艺术品似地,细心地给顾客打扮着。不一会功夫,顾客们从椅子上站起来,对着镜子照照,脸上显出非常满意的神气,笑着向理发员同志点点头,就十分英俊地走出表演室。
理发是一门艺术,高明的理发师能够根据顾客的年龄、胖瘦和脸型,理出不同的发型,使顾客显得年青而英俊。在表演中,四联理发馆的理发员田永源接待了一位脸型瘦的青年顾客。他在吹风时,把顾客头部两边的鬓角吹得微微鼓起,前面的头发吹得稍低而带蓬松,形成方圆形的状态。这种发型弥补了面颊瘦的缺陷。仙宫理发馆的理发员蔡德祥恰恰相反,接待的顾客是一位胖子,头部后面还有一个大疤。他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理发经验,稍为端详一会,就拿着推子和剪刀,把上面的头发取得短一些,两边鬓角包得稍紧。后部留得厚一些,把疤掩盖起来。这位顾客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型显得比理发前清秀而漂亮时,禁不住高兴地笑了起来。
在其他几个表演室里,还有量布、数纸张、点钞、算账、称包饼干、剔猪肉、鳝鱼开膛、刀削面、包饺子等一百八十多个工种同时进行了比赛,能手们表演的精湛技术,也不断引起观众们的掌声。人们向这些平凡而光荣的服务人员致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