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三万度电哪里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2
第6版()
专栏:

三万度电哪里来
本报记者 史越峨
沈阳市电缆厂是一个需要大量电力的工厂。可是,这个厂在节约用电上创造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全沈阳市节约用电的一面红旗。现在,他们每天可以节约生产用电三万度,相当全厂用电量的三分之一。
他们怎样会节约了这样多的电呢?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曾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工厂节约用电办公室的同志热情地告诉了我们一位老工人如何为工厂寻找节约用电途径的故事。
老工人的心事
这个老工人是工厂煤气救护站站长,名叫徐锡昌。他是工厂里的一个老党员,今年五十一岁。去年冬天,东北地区严重干旱,著名的丰满水电站的巨大的水轮机也沉默了。依靠国家电网供电的电缆厂,生产眼看就要受到影响。在厂党委领导下,全厂迅速开展了办电运动,有的搞风力发电;有的工人凭着自己坚实的身体推动机器运转。可是,依靠风力、人力能带动多少机器?老徐心里整天像压着一块石头,沉甸甸的。一天早晨,他随着人流走进工厂,没到办公室,也没去参加发电,却出神地站在那里,望着从煤气站放出来的一股一股刺鼻的白色气体。随着他那视线的移动,错综复杂的思潮在他脑子里奔腾……。
原来,电缆厂有一座煤气发生站,每天发生的煤气专门供给溶铜、压延等几个车间使用。可是,这几个车间每天都用不完,特别是当压延车间进行保温的时候,就会剩余大量的煤气没处使用。三年前,工厂曾根据他的建议,把多余的煤气输送给煤气公司,可是后来因为操作上的困难,这条道路又被堵塞了。老徐每天看到大量煤气浪费掉,心里很难受。他曾经想过:把煤气使用在生产上。可是总好像有个人在他耳旁说:“电气化的工厂改用煤气那不是倒退了吗?”
新的尝试
现在,他又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想工厂电力暂时供应不足,用煤气代电力总比用风力、人力强得多,好办法怎么能叫后退呢?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十分赞成。他又跑到动力车间找技术员贾文英,贾文英也非常支持他,并且帮助他估算了一下,认为用以煤代电的办法起码可以解决三分之一的电力。老徐又大胆地提出了他的具体想法:“听说橡皮线车间有一台压铅机要检修,先从这台机器的电炉开始试试看行不行?”贾文英说:“行!”说着,拉着徐锡昌立刻去找橡皮线车间主任当面商量这件事。从电炉的发展过程来看,都是从烧煤或煤气进展来的,因此将电炉改成煤气炉是完全可能的。车间主任一口同意了他们两人的建议,只是对改设备有些顾虑。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压铅机改装煤气之后,由车间验收生产。徐锡昌和贾文英觉得这个条件一点也不苛刻,同声应承了。
改装压铅机的电炉装置,是煤气代电的第一次尝试,领导上十分重视,要煤气救护站的三个指导员全力以赴,协助徐锡昌一道工作。他们打开压铅机的溶铅炉,动手改装,工作进行得很快,不到两天就完成了。可是,当他们一次、两次、三次反复点火观察时,只见蓝色的火焰昙花一现似的立即消失了。
晚上,老徐坐在微弱的灯光面前,想着改煤气炉的事,蓝色的火焰又在眼前“嗉嗉”地跳动了。他点燃了仅有的一根纸烟,把那张烟盒纸,时儿卷成圆圈,时儿卷成喇叭形,忽然灵机一动:“改成喇叭形不是就不会断焰了吗?”。
第二天,在他亲自指导下,配管小组马上重新赶制了三个喷嘴,把原来前后一样直径的铁管,改为喇叭形,并根据老工人艾春和的意见,在三个喷嘴前面安装了三块钢砖。经过这样一改,阀门一开,一触即着,火力不仅旺盛,而且很集中,溶铅强度也很快地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完全和以前一样。车间验收生产,十分满意。
锦上添花
几个月之后,在电缆厂凡是可以煤气代电的设备大都改用了煤气,事实证明了这是电缆厂在国家电力暂时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因地制宜节约用电的好办法。可是,全厂用电量最多的一台纸浆机,因为是最新的设备,大家不敢轻易改动,因此还没有使用煤气代电。徐锡昌又提出了纸浆机是否也可考虑以煤气代电。对于这一件事,工厂和车间都十分慎重,一连开了五次会,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在原来的炉子上另装一个煤气炉试试看。
不久,这台纸浆机的电气干燥炉顶上,建起了一座和电气干燥机同等大小的煤气炉,炉子左右有二十五个喷嘴。在技术员刘希元的帮助下,又把单喷嘴改为双叠管,因此火苗硬,火力旺。
11月中旬的一天,人们关闭了电炉,当煤气阀门畅开,二十五根喷嘴同时点火的时候,加热不到一个小时,炉温就达到八百度,而过去使用电炉一般都要加热两个小时才能达到八百度。六十根线芯正自动地像往常那样通过煤气干燥炉,人们涌过去观看电缆的质量,一致认为它的干燥程度匀,质量优良。
就这样,电缆厂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利用工厂废弃煤气,以煤气代电力,每天节约的电力相当于一座二千瓩发电能力的电站,使电缆厂在电源不足的情况下,提前完成了去年和今年头五个月的国家计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