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看棉施肥的生理基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3
第7版()
专栏:

看棉施肥的生理基础
过兴先
“看天看地看棉花”
是棉花施肥的秘诀
施肥对于棉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极大的影响。肥料施到棉田后所起的作用,不仅决定于棉株的本性,而且也决定于棉株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土壤气候和农业技术等因素。我国农民有极丰富的施肥经验,植棉能手曲耀离和张秋香,都主张施肥要“看天看地看棉花”,简单的七个字生动地道出了棉花施肥的秘诀。这秘诀包含着复杂而丰富的科学内容和技术措施。真正学会看天看地看棉花,做到得心应手地施肥,并非易事。看天,就得熟悉季节变化和温度、雨量、日照等天气因素;看地,要了解棉田土壤的种类、质地、水热条件和肥力变化;看棉花,要学会和棉花讲话,懂得棉花什么时候吸收什么养分,需要多少养分,以及这些养分对于棉株生长发育的关系。棉花离不开天和地的具体条件,看天不是对天气简单的了解,而是要在了解季节和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看得出天气和棉花生长发育的关系和天气对于土壤特性的影响。同样,看地就得和看天看棉花联系起来;看棉花就得和看天看地统一起来。看天看地看棉花的中心是看苗施肥,总结农民看苗施肥的经验,不仅要掌握到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还要领会对看苗施肥的看法和观点。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是总结经验的重要武器。我们必须使科学理论和农民丰产经验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提高丰产经验并丰富科学理论。
看棉施肥,虽然离不开当地的天和地的特殊条件,但是作为施肥的生理基础,有它的一般规律。看棉花,先要了解棉株是怎样生长的。棉株生长由小到大、由轻到重,测定棉株生长量的增加可以用干物质的累积表示,在棉株一生中干物质累积有一定的趋势,从棉苗出土到棉株开始现蕾这一阶段棉株累积的干物质量约为整个生长期最后总量的5%,现蕾开始以后棉株才进入比较剧烈地累积干物质的时期,从现蕾到开花盛期约累积干物质总量的24%,从开花盛期到第一铃开裂,约累积65%,从第一铃开裂到生长期终止,约累积6%。当然,棉株各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的情况是因地区、品种和栽培条件而有所不同的,例如生长期长的品种和生长季较长的地区第一铃开裂到生长期终止这一阶段所积累的干物质比重要相应地大一些。
棉株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干物质的积累,只可使我们了解棉株大致的生长情况,并不能代表养分的吸收。一般讲,养分的吸收随棉株年龄而增多,棉株在苗期吸收养分极少,其后逐渐增多,从开花盛期到第一铃开裂期间吸收量最大。棉花施肥以氮肥磷肥最重要,氮磷施肥问题也最复杂。根据苏联棉花研究所在塔什克的实验结果,棉苗2至3片真叶时期吸收的氮素仅为整个生长期吸收总量的0.25%,磷素(P2O5)0.06%,从2至3片真叶到现蕾以前,吸收氮10.20%、磷8.6%,从现蕾到开花盛期,吸收氮29.20%、磷12.90%,从开花盛期到第一铃开裂,吸收氮48.90%、磷59.60%,从第一铃开裂到生长期终止,吸收氮11.40%、磷18.90%。由此可见,棉株对氮、磷的吸收程度各有不同,在棉株开铃以前,氮的吸收相对地高于磷的吸收,在棉株开铃以后,则磷的吸收相对地高于氮。必须指出,这种棉株不同发育阶段吸收氮、磷的情况是随气候、土壤、品种、栽培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的。
棉株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要求不同的氮磷营养
棉株各个器官的氮磷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棉苗开始从土壤吸收养分以后,棉株中氮磷含量稍有增加,到现蕾前棉株氮磷含量达最高。此后,由于棉株剧烈的生长以及生殖器官吸收营养物质,营养器官中的氮磷成分下降,到生长期终了,棉株一生中所吸收的氮磷总量约有60%以上集中到棉籽内。棉株一生中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量,随棉株氮磷成分的百分率、籽棉重以及籽棉与营养器官重的比例而定,棉株生产百斤籽棉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致氮为二点八至七点一斤、磷(P2O5)为一至二斤,变动的幅度很大,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虽与吸收养分的量并不成正比,但这里可以推知,高额丰产的棉田肥料用量也不必过大的。
棉株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求不同的氮磷营养条件。棉苗出土后数天之内几乎用不到从土壤内吸收养分,棉苗出土后从七至十到十五至二十天时期内,也即棉苗出现第一、二片真叶的时候为营养的临界期,这时棉苗对磷的营养要求特高,这时期磷如不足,即阻滞生长发育、加高果枝着生部位、延迟成熟并减少产量。棉株结铃期需磷达最高量,这时磷如不足,则增加落铃、阻滞生长、导致不饱满棉籽的产生、影响到籽棉及种子品质。同样,及时的氮营养有其重大意义。棉株出土后七至十天须吸收少量而必要的氮素。棉苗二十天起至第一铃开裂期间氮的营养有极重要的作用。氮的吸收同磷一样,最高吸收量也在棉株结铃期。棉株早期阶段如缺乏氮素,花蕾出现的数量就要受到限制,如在以后追施氮肥虽然还可补救,但氮素供应愈迟,结铃盛期来临愈迟,现蕾至开花到开铃所需的时间延长,增加后期收花量,减少籽棉总产量。反之,如果棉株初期氮的营养条件良好,而在开花结铃期氮素不足,则不能保证有足够的食料运向成长中的棉铃,增多脱落并减低铃重。大体说来,合适的氮磷营养是,在棉苗出土后七至十五天或十至二十天保证磷的供应,开始限制氮的供应;到二十天后则要保证氮的供应;现蕾阶段虽然也要保证供应氮,但并不需要大量的氮。开花结铃阶段对氮磷的供应要求得更多。这是考虑肥料种类、用量、配合比例和施用时期的重要依据。
棉株不同发育阶段必须有足够的氮磷营养,氮磷两者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棉株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在棉株磷营养不足的情况下,氮素强化棉株的生长而延迟发育,这时棉株氮的成分增加,特别增多矿物质氮的含量,棉株生长高大,加高第一果枝着生的部位,增多叶枝,增多中心部分结实器官的脱落,增大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之间的比例,减低第一次收花量和总产量,纤维品质降低,棉籽发芽率降低,同时也降低其后代的生产力。在棉株氮营养不足的情况下,氮素强化棉株初期或现蕾以前的生长,加速棉株发育并导致器官的衰老,这种营养条件下的棉株含磷量增高,各器官的矿物质磷特别增多,棉株植科不高大,果枝着生部位低,叶枝发育较弱,中心部分的铃脱落少,结铃停止较早,棉株外围部分的蕾铃脱落多,第一次收花量高,后期收花量低,总产量不高,纤维长度减短,而棉籽的播种品质良好。理想的氮磷营养条件是氮磷两者都充足,这时棉株体内并无氮或磷单方面的高量累积,两者有机质态的含量相对地增加,棉株生长发育正常,产量高而品质好。但是,如果氮磷的营养过多,特别是氮或磷单方面的过多,对棉株生长发育极不利。苗期如氮素单方面的过多,当时棉苗还未形成足量的炭水化合物,会导致非蛋白质态氮的大量累积,阻滞生长发育。生长后半期如氮素过多,强化棉株生长但阻滞发育,减低产量。棉株生长前半期如磷素过多,则加强营养器官物质的累积,导致过早的衰老,生长停止早,结铃停止早,减低产量。如秋季磷素过多,则可以使棉株重新发育,其结果增加棉株生长而形成更多的晚熟棉铃或不能开裂的棉铃。
看棉施肥还必须了解根系的活动、
土壤的肥力基础和天气变化
棉株除氮磷营养外,钾是最重要的。此外如硼锌等微量元素在生理上也有其重要作用,这里都不谈了。
棉株的矿物质营养都是从根部吸收的,因此看棉施肥还必须了解根系的活动。棉苗出土后,棉根即迅速向下生长,五至六天后可达十二至十五厘米长。棉苗出土后两周主根可深达四十至五十厘米。当时主根的长度较地上部可长二至三倍,到生长期末,主根可深达一至二公尺,棉株根系有稠密的侧根,根系最活动的部分一般位于十至三十厘米土层内。根系的特性与施肥时间、肥料用量和施肥部位有密切关系。
以上所谈的只是棉株本身与施肥有关的一些生理特性。有些生理特性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看棉施肥,可以从形态上看。例如缺少氮营养,叶色淡绿或黄绿,茎纤弱,叶较小,花器官较少,下部叶脱落早。当发现棉株这种缺氮情况时再作施肥补救,往往已失之过晚。因此看棉施肥更重要的是熟悉棉株生长发育的内在变化,了解棉株各个发育阶段对于氮磷营养的要求,然后再根据气候、土壤等具体条件设法采用一定种类的肥料和用量以及合适的施肥时间和施用部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棉株的要求。
了解到棉株什么时候需要那些养分、多少养分后,要决定怎样施肥,还必须了解土壤的肥力基础及其他有关特性。例如棉株一生中吸收的氮磷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各种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存在形态及变化规律等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施用肥料的氮磷比例就相应地变化很大。如果了解到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和有关特性,针对棉株对于氮磷营养一定的要求,就可以较有根据地考虑氮肥磷肥适当配合使用的问题。土壤肥力基础不同,施肥的种类、时间和方法也就有所不同。我国棉区土壤的肥力一般是不够高的,同时肥料的供应也很不足,这样,棉株生长矮小,果枝和果节数少,在接近主茎的果节上着生少数棉铃,上部果枝和边缘果节上蕾铃脱落严重。在这种基肥不足、追肥用量不多的情况下,追肥施用要力求及时,大致可以在现蕾期开始前后施用,以争取较多的果节,多结些棉铃。肥料的种类可仅用氮肥,磷钾肥不是那么需要的了。同时为了使少量的肥料获得最经济的使用,可以用硫酸铵三至四斤,化水穴施,或用人粪尿穴施也可以,长江流域棉区的棉农是有这种经济施肥的经验的。我国棉区也有大片肥力基础较高的棉田,并且肥料供应也不缺乏,特别如丰产片和丰产试验田,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控制前期追肥的时间和用量,一般说,在棉株开花前,要控制氮肥,适当的多施磷钾肥,以防止棉株徒长。等到棉株中下部结好几个棉铃后,再适量增施氮肥,这样的施肥情况大致与以上所介绍的棉株一生中吸收养分的规律相符合的,农民的丰产经验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河北石家庄振头人民公社留营生产队,解放后棉产年年提高,他们的植棉经验很丰富,施肥的经验更突出。他们的棉田是水浇地,有机肥料施用较多(1958年亩施质量好的圈肥六千斤),打好肥料底,这样在幼苗期间不施追肥,第一次追肥在现蕾期开始,追肥的原则是“先磷后氮,先少后多”,而在盛花期以后,不再施用氮肥,必要时进行根外喷磷,该队通过这样的施肥并结合其他措施,使棉株达到“早座伏前桃,多座伏里桃,争取秋桃”的丰产要求。总之,土壤的条件极复杂,看地的内容很丰富,农民看地的经验是极可宝贵的。
棉株生长发育和当地的季节及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棉株一生中吸收养分的一般规律在某一地区有其特殊的一定的变异。如前所述,棉株在盛花期到第一铃开裂的时期内差不多吸收一生中所吸收的氮50%、磷60%。可见去年农业生产大跃进中提出的后期追肥的经验是有生理依据的,不过最后一次施肥的确不宜过迟,这要根据生长季长短而定,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最后一次施肥的截止期可以迟于东北和西北的棉区。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区,还得看当年的气候变化而定。浙江的棉农在霉雨季节来到或即将来临之时很少施肥,这是他们看天的好经验,因为霉雨季节雨水多,日照差,棉田含水量多,这时如施肥,特别如施用多量氮肥,往往不利于棉株现蕾阶段的发育,并且容易导致棉株徒长,严重影响到棉株往后的正常发育,至于多雨季节施肥容易流失肥料养分,那又是另一回事。棉株吸收养分与当时的天气变化息息相关。温度的变化对根系的活动有直接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上升则提高根系的活动力,同时温度上升又加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促进土壤氮磷的有效化。在这里,天、地、棉花三者有着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看天看地看棉花就是要掌握三者间的关系,通过合理施肥和其他栽培措施,使棉株良好的生长发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