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年年选良种 年年产量升 周郡大队经验证明:使用良种,每亩能增产五十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4
第3版()
专栏:

年年选良种 年年产量升
周郡大队经验证明:使用良种,每亩能增产五十斤
本报广州13日电 经历了6月间特大洪水和暴风雨的袭击,广东省新会县棠下公社周郡生产大队七千三百多亩早稻倒伏的只有四百亩。原因何在呢?原来这个生产大队几年来一贯坚决培育和推广良种,避免了倒伏,产量年年上升。
周郡大队今年大面积种植的早稻品种,有矮仔占、籼稻4105、549、518、矮脚南特和广场13等几种。矮仔占茎短而粗,又耐肥,风来雨打都不怕。今年种了七百四十三亩,只有一分直播的倒伏。籼稻549,虽然长得高,易受风,但茎秆像笔杆一样粗,同样不易倒伏;它的谷粒密,穗子长,产量和矮仔占差不多,平均每亩有四百八十斤。中等身材的籼稻4105和茎秆像矮仔占一样又矮又粗但比矮仔占早熟的矮脚南特,这些品种绝大部分也没有倒伏。一片倒伏了的禾苗是广场13,大队已决定明年把它淘汰掉。
种子迷
不断更换新的良种,在周郡大队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例如1954年,大家认为白谷糯是良种。但他们比较试验的结果,发现南特16号、宣占、选半305等比它好,到1956年他们便换上这三个品种,把白谷糯淘汰掉。1956年,他们发现广场13比这三个品种更好,到1957年,他们又用广场13把这三个品种代替了。而现在,又轮到广场13要被淘汰了。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有了“良种迷”的称号。而他们所以这样着迷,是因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自然条件、耕作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新的良种,每亩地可以多收五十至八十斤粮。态度坚决 步骤可靠
他们推广良种的态度,是积极而又坚决的;但步骤却是十分稳妥、可靠。凡是外来的良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试验、表证、鉴定,肯定是适宜本地生长而且确实是比旧种好,才放手大面积推广。而负责这种试验、表证和鉴定工作的,是十五亩地的试验场。这种试验,使他们在选择和推广良种的时候,既不致陷于保守,又可尽量减少主观盲目性。就如对粳稻来说,当人们一片叫喊粳稻要不得的时候,他们场里试验了二百多个粳稻的品种,经过细心观察,结果他们发现:来自朝鲜、东北、山西等地区的品种,又未经过本地多年栽培纯化的,抗热力一般比较弱,不适宜种植;来自长江流域的品种,耐热力一般比来自北方的强,但在栽培技术上,还有不少问题未解决,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暂时不宜推广;来自台湾的粳稻种,则比较适宜本地区的生长,而且产量比较高。所以他们反对把粳稻一概否定,并且认为粳稻有不易倒伏、抗风力强等突出的优点,最适合沿河、靠海、多风多雨的地区生长。他们决定选择经过试验的良种,明年开始大面积试种一部分。
建立种子专业队
试验、鉴定、繁育、推广,这是周郡大队几年来在推广良种工作中坚持不变的公式。在试验场完成了试验、鉴定的工作之后,繁育的任务就交给专业的种子队。这个种子队由三十个具有生产经验、有研究兴趣、工作细心的老农和青年组成。育种田也是固定的,他们选择不太肥不太瘦、阳光充足、灌溉容易、无历史性病害和在本队有代表性的田来培育。育种过程中,管理工作特别细致,力求少生病害和不生病害;从抽穗到成熟,还进行三次除杂去劣的工作,保证培育出来的种籽达到98%以上的纯度。除杂去劣后,再穗选其中最壮的一部分留作明年育种,其余整片收割下来供给大面积的稻田用。收刈下来的种子,还有单独的晒场晒打和专门的种子仓库保管。自从有了种子队以后,群众称赞说:“过去禾熟三代同堂(意思是种子杂,成熟不一),现在禾熟一级齐!”
推广的经验
在大面积推广的时候,他们还有两个经验:一个是小量培育与大田繁殖相结合,小区比较与大面积表证相结合。根据他们多年的体会,一个品种在小面积种植和大面积种植的生长情况常常有所差别,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环境下生长情况也往往有所不同,因此只有采用这两个方法反复比较对照,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再一个经验是专人研究与群众评选相结合。收刈前,组织干部、老农、群众到田里观看,共同研究、讨论、对比、鉴定,共同决定采用什么种,推广多少。这样,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容易一致,推广工作也容易获得群众支持。现在,周郡大队的种子工作已经成为新会县的一面旗帜,全县的公社曾在这里召开了种子工作现场会议,推广他们的经验。(附图片)
太行山下变江南。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田庄大队,把四百余亩盐碱地改造成水田,种上的水稻生长良好。社员们正在田间除草。 王世龙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