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一切通过试验——山西稷山县小麦增产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6
第3版()
专栏:

一切通过试验
——山西稷山县小麦增产经验
本报记者
山西省稷山县的小麦,获得了空前大丰收。今年小麦总产量比去年提高了64.6%,亩产比去年提高92.9%。全县超额完成了出售余粮的任务,社员的口粮比往年提高了85.7%。全县到处呈现欢乐的景象。
一个县在一年之内,把小麦的总产提高了64.6%,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速度。是不是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增产条件呢?情况并非如此。稷山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好,在晋南地区来说,它属于三类或者四类地区。全县七十六万零五百多亩小麦田,90%以上都是旱地和坡地;汾河沿岸还有许多碱地;靠近黄河的地方,多为沙滩地,很难长苗。在这样的条件下,稷山县是怎样赢得了小麦大丰收呢?
播种扎下丰收根
稷山县的群众,从几辈子种小麦的经验中摸到了一条增产规律。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麦在种,秋在锄”。去年稷山小麦从秋分开始到寒露(即去年阳历9月23日至10月9日)即全部下种完毕。根据调查,在同等自然条件和耕作条件下,播种期是否适时,是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情况如下:
10月1日播种,小麦亩产五百九十斤;
10月5日播种,亩产六百四十斤;
10月10日播种,亩产六百零五斤;
10月15日播种,亩产五百三十斤;
10月20日播种,亩产四百五十五斤。
10月25日播种,亩产三百七十斤;以10月1日至10日播种为最好。
为了把小麦种好,由县委管农业的书记、管农业的副县长、县委农村工作部长、办公室主任、农林局长等,组成一支小麦播种的领导力量。采取县包社、社包管理区、区包队的办法,层层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好,面积不得少,下种要适时。全县还抽出十四万个劳力,组成小麦专业队,及时抢种。与此同时,县委用很大的力量,组织改造了旧耧,推广了“四四耧”(即行距四寸宽,播幅四寸宽),普遍训练技术员,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从而保证了小麦播种质量。
因地制宜贯彻
“八字宪法”
“八字宪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农业增产措施,孤立地强调那一个字都不行。今年稷山小麦生产贯彻“八字宪法”比较全面。全县麦田深翻了八寸左右;消灭了白茬下种的现象,每亩平均施肥量达到八千斤左右,超过往年一倍多;基本上做到了合理密植,全县平均下籽量为二十四斤四两,水地平均每亩下种子三十斤左右,旱地每亩平均下种子二十斤左右。许多管理区试验结果表明,以上这个播种量是适当的。例如河津公社辛封管理区在同等条件下,水地播种量二十四斤的,亩产四百七十五斤二两;播种量三十二斤的,亩产四百七十四斤半;播种量四十斤的,亩产四百八十九斤六两。
各人民公社都根据当地多年种植的经验,选择了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并且用药剂拌了种。加上下种时普遍治了一次虫害,因此今年的小麦普遍达到了苗全、苗壮。在小麦的管理上,县委采取了“承认差别,消灭差别”的方针,一年来不断分类排队,加强管理。在小麦返青时,全县有26%的三类小麦,经过加工管理,下降为8.6%。不断消除不平衡,不断前进,使小麦管理越来越细,越做越好。
当然,贯彻“八字宪法”,是经过了一番斗争的。表现最突出的是深翻和密植。最初一部分干部和青年人主张土地要翻它三尺深,种子要下个四、五十斤,五、六十斤。一些老农则持相反的看法,主张浅耕稀植。于是深与浅,密与稀的问题,全县到处展开了争辩。真理越辩越明,绝大多数人认为,密植的确能增产,可不能太密,也不能各地一模一样。有的地方提出“五看”密植方案:一看土壤厚薄,二看粪土多少,三看籽粒大小,四看播幅宽窄,五看播期迟早。一句话,要活种庄稼。活种庄稼,这就是生动的辩证法。县委大受启发,改变了原来的死硬规定,提出了一个一般的幅度,而且允许各地在执行中因地制宜。县委这条正确的方针,鼓励了人们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灵活地运用“八字宪法”。
小田试验大田推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稷山县今年采取的许多技术措施,都通过了试验的场所——“小农场”。经过小田试验再大田推广。
在去年小麦播种之前,为了获得在全县不同地区贯彻“八字宪法”的一套完整的经验,稷山建立了十一个小麦“小农场”。这些“小农场”里有平地、有坡地、有水地、有旱地,应有尽有。“小农场”的场长多半是公社党委书记。每个“小农场”普遍进行深翻、施肥、密殖、品种、播期等对比试验,因此,它为大面积丰产田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河津公社“小农场”的小麦播种期对比,下种过早或过晚的小麦生长很坏,唯有适时播种的小麦生长肥壮,事实非常明显,对干部群众教育很大。翟店公社翟店管理区主任黄顺元说:“有了‘小农场’的试验资料,说话就大胆了。”今年稷山各地共在“小农场”召开现场会、组织参观达二十一次,公社领导把它当作推广新技术的课堂。因为“小农场”对大面积丰产真正起了推动作用,所以群众都把“小农场”叫做“带头田”或“科学田”。
共谋增产大计
稷山县所采取的一切增产措施,都是和群众商量的结果。去年小麦播种以前,县委曾召开过三次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有人曾建议缩小小麦播种面积。但老农不同意,他们说,稷山自然条件不好,少种小麦一定要吃亏。在下种期间,有人提出晚种,为的是使次年小麦发苗迟,不致受晚霜侵害。把这件事和群众商量,他们也不同意,他们强调不违农时下种。县委最初考虑把今年下种量规定为水地每亩四十斤,旱地每亩三十斤,群众却主张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总之,县委在决定每一项重大措施以前,都和群众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
一个人智慧有限,群众的力量无穷。稷山县委运用座谈会、现场参观、请“参谋”等多种多样办法,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让他们参加领导,参加管理,共商小麦增产大计。这种生动的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今年小麦获得空前大丰收经验当中的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