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支部书记王鸿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4
第6版()
专栏:

支部书记王鸿章
在河南省扶沟县白潭人民公社白潭生产大队里,不论男的女的,长辈或晚辈,一律管王鸿章叫王支书——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群众说:“王支书这个人哪!一句话,他了解咱的心”。
正是麦收最紧张的第四个晚上,我赶到白潭大队。到处找不到王鸿章。黎明,在灰蒙蒙的细雨中,他出现了。浑身滴水,气色不大好。同来的社员说,今年麦子好,收割任务大,王支书四天四夜没好好睡觉了。接着,他们向我讲述了昨夜打麦场边的故事:因为气象站昨天预报夜间有风雨,大队组织连夜突击垛麦。午夜时分,起了五级大风。那时,王鸿章站在麦垛上,连短裤衩都被汗湿透了,一连打了几个寒噤,但他想:社员劳动一天又半夜,很累,加上冷热一激,容易闹病,但现在又不能休息,咋办呢?他从麦垛上跳下来,首先把社员阎秀荣打发回去,然后急急忙忙地去供销社买了些白酒,温了温,拿到打麦场上:“伙计!这个时候喝几口老烧酒,解乏又解百病,来!”他捧着酒罐走到每个人面前,叫他们轮流喝。最后,还剩几口,他放到嘴边,但又放下了。后来推推嚷嚷,硬要一个社员喝了。几口老酒到了肚里,像一股暖流激荡着全身,社员们顿时觉得增加了新的力量,一边垛麦,一边溜着快板:“王支书呀!那个王支书,他样样事儿想的周,领导生产呱呱叫,夜半共饮老烧酒……”。
社队的干部都说,王鸿章善于从关心人出发,结果找到了“宝”,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初春,加强麦田管理工作紧张起来了。白潭大队的肥料感到不足。这时,王鸿章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粪筐到处拾粪。一天早晨,他拾粪到了一个名叫半截横的小村(一个小队),看见七十三岁的王海青已经拾满一筐粪。他连忙从老人背上接过粪筐,关心地说:“海青爷,你这样大年纪,起这么早,别累坏了身子。”老人说:“王支书,你瞅,我活了七十多,没见过这么好的麦苗,我现在就耽心咱的粪跟不上哇!”
王鸿章敏锐地从这位老人身上,发现了通常在社员们身上不易发现的可贵东西。于是他一连几天和老人一块拾粪,帮助他背粪筐,倒粪,学了许多拾粪方法。最使他惊讶的是,老人一天能拾一大车粪和垃圾。第三天早晨,他激动地拉着老人的手,指着沿河的麦子说:“海青爷,政府在花园口修了水利工程,黄河水引进这里了,你看麦苗喝的多足!现在的问题是缺粪,你拾的这粪,不是粪,是宝,有了它,才有粮。”老人笑咪咪地回答:“对!对!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
王海青一连受到支部的几次表扬,更加积极了。一天,他在路边拦住了王鸿章,结结巴巴地说想成立“黄忠拾粪队”,把队里最有名的十九位拾粪内行组织起来,王鸿章当场赞扬了他,并立即帮助他成立了“黄忠拾粪队”。从那时起,他们每月能拾粪二百四十大车。全队还开展了赶王海青拾粪热潮。就这样,白潭大队的肥料问题解决了。当紧张的夏收夏种结束后,他们已为秋苗准备了充分的食粮——几千万斤粪肥。
王鸿章经常说,生产小队队长都是不脱离生产的,差不多又都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工作任务一紧张,他们又要工作,又要带领劳动,困难就比较多,所以对他们要经常地关切和帮助,还要多体贴他们的难处。因此,王鸿章为了避免影响小队长的睡眠和生产,在晚上从来就不开长会。当发现他们工作中有了缺点和问题时,王鸿章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是和他们一块劳动和工作,以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深入具体的工作方法,教育他们自觉地认识缺点,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因此,全大队九个生产小队长,都异口同声地说王鸿章是个好上级。
先前,就有两个这样的小队长,一个叫王明现,一个叫胡麦屯。王明现唯恐“累”着群众,把许多生产任务拖下来,引起了多数社员不满;胡麦屯恰恰相反,工作积极热情,但作风急躁,对群众批评过多。王鸿章首先在王明现队里劳动一个月,带领王明现深入了解社员的要求,和社员一块推粪、浇红薯。社员劲头很大,一个月生产就赶上来了。王明现受了教育,主动作了检讨。但他怕王鸿章走后,社员瞧不起他,工作更不好搞。王鸿章看透了他的心思,临走的那天晚上,向社员们说:“明现的心很好,总怕累着你们,但对生产对你们都不利,大家要多帮助他。”王明现在一旁感动得落了泪。
王鸿章用同样的办法帮助胡麦屯。他把胡麦屯认为无法教育的顾四孩,教育成青年突击手。四孩激动地说:“过去,胡队长张口就批评,会会点我的名;王支书不那样,给我谈呀,谈呀!把心谈亮了,还把我编入青年突击队,说我一定能改好。你看,他这么相信我,我咋能不干呢!”胡麦屯从此也改变了工作作风。
关心人,如果不关心在农事活动中占70%的妇女,那也不算。王鸿章很久以来就注意这个问题。一天,女社员李翠莲和男社员一块铡草。男的续,女的铡。王鸿章知道铡比续要多付出几倍的劳力。但到晚上评分时,李翠莲比男的要少得多。理由是续草不容易掌握。王鸿章感到不合理,但没有说什么。他马上问李翠莲:“你能学续草吗?”“能!”王鸿章找了一个老农教李翠莲续草。李翠莲两天就学会了,而且续的比男的还细,牲口爱吃。王鸿章马上把全队最有生产经验的老农组织起来,教妇女学农业技术;自己也参加学习。结果,全队有五百名妇女学会了过去认为不能掌握的农事技术。这样,全队农业技术力量大大提高了。5月份,我在这个队的会计室里看到一份工资表,全队四级以上女劳动力,比1、2月份增加了一倍。
本报记者 陈健(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