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随感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4
第8版()
专栏:

随感录
胡椒
写作是为别人
据说欧洲有个大文豪,他有个古怪脾气,就是写文章从不坐着。人问其故,答说:坐着太舒服,写文章一写就长。站着容易腿累,写文章非写短不可。为了写得短些,所以站着写。
我们现在写文章一写就长,报纸上一再提出反“繁文”。“繁文”为什么如此之多,莫非因为都是坐着写的缘故吗?
文章的长短与坐着写或站着写关系当然不大。问题的症结另有所在。最近读“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其中有一段谈到写文章的话,讲得很好。他说:“人们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写作。至少我自己绝不能给自己写东西。我所写的必须是直接地为某一个人或者给人类写的。所以我尽可能写得明白简洁。我不愿给别人增加麻烦。”
写作是为别人,这本来不是什么高深难懂的道理,可是我们常常忘掉。一旦忘掉,“明白简洁”就离我们而去,“繁词冗语”就情不自禁地由笔下滔滔流出,这就给别人添了无穷的麻烦。
多看看,多改改
文章写好之后,多看看,多改改,挤掉一些水分,去掉一些渣滓,使长的变短,使粗的变精。中国过去的大文学家,写作认真的人很不少。欧阳修就是一个。据说他每写一篇文章总要修改几遍。他有一次写成一篇文章之后,贴在壁上,每天读一遍,随手改上几句或几个字,日子久了,改来改去,原来初稿上的字几乎一个不留,全改了。
我们现在写文章不都是这么认真。往往一篇文章写出来,再复看一遍就完事了。有时候连一遍也没有看就送到报刊编辑部去。当编辑的人对于这样的稿子自然感到头痛。许多显然的错误到处都是:别字、错字、引用资料、数字不确实。当编辑当然有责任查对引用的资料、纠正错误,当作家是不是也应当学学欧阳修,对自己写好的稿子多看几遍,多改几遍,这总不算是苛刻的要求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