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高举“药材生产红旗”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6
第7版()
专栏:

高举“药材生产红旗”前进
中共四川巫溪县委会
巫溪县地属山区,地大田少,盛产药材。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粮食、药材均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在高级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后,粮食、药材增产的速度更快。195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加了83.1%,药材总产量由1957年八千四百八十担增加到一万八千二百三十二担,增加了115%;药材的总产值也随着增加了216.58%。
1958年全县广大人民以冲天的干劲,建立了两个药材场,二十三个药材基地,四个以经营药材为主的人民公社和二百个专业队,完成了二万三千多亩药材种植面积,比1957年扩大了十一倍。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全县1959年1至5月已完成的各种药材种植面积六万五千三百八十二亩,完成了全年种植面积100.6%,比1958年全年种植面积翻了将近两番。由于我们在药材生产上获得一些成绩,去年受到“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的奖励。我们的工作是这样进行的:
加强领导,统一思想。1958年初,县委提出了“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药材生产”,并提出了“要荒山不荒,穷山献宝,苦战三年,药材成园”。当时部分干部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发展药材生产要与农业大跃进争土地、争劳力、争时间”。有的还说:“既缺种子,又不懂技术,人手也少,党委抓药材是管闲事”,等等。县委针对以上思想及时组织鸣放辩论,分析了在发展药材生产中的有利条件。由于统一了思想,加强了领导,因而大家信心百倍,干劲十足,迅速形成大搞药材生产的群众运动。
普查资源,规划落实。为了摸清全县药材资源,县委抽调了一百三十名干部,组织了药材普查大队,深入农村,一方面广泛开展发展药材生产政策的宣传,一方面发动群众普查药材资源;在五十多天中,先后发现药材共二百四十余种,基本查清了药材的蕴藏量和分布情况。县委根据普查资料,因地制宜的制订了“依靠群众,大(宗)小(宗)并举,长(多年生)短(一年生)兼顾”的发展药材生产的方针,并在县委的领导下制定了1959年全县发展药材生产的规划。经过各区、乡、社、队充分讨论以后,层层制订了自己的规划,使计划落实到队、到户、到人,然后抓紧季节,组织生产。同时商业部门与社(队)签订保种保收合同,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药材生产的积极性。
南山采种,北山移苗,四面八方寻找种源。全县药材面积扩大后,种、苗不足。全县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采种、收种突击运动,及时解决了缺种、缺苗的困难。
普遍传授技术,培训专业人材。随着药材面积扩大、品种增多,解决技术问题就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们已培养出技术人员一千余名。
明确经营范围,合理分配收益。为了促进药材生产大发展,在服从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兼顾当地的需要,我们采取:家种、野生大宗的药材全部统一由社(队)集体经营;零星小宗而分散的药材在不影响集体经营和集体出工的前提下,允许社员自己采集和利用空隙地少量地种一些,收入归社员所有。集体经营的药材(主要是采集野生药材)在收益分配上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按日评工记分,并对每日挖采药材收入超过农业劳动日价值的部分提20%作奖励;一种是不记工分,参照收获价值付给一定报酬。
为了把药材生产发展得更好更快,我们贯彻了“重点发展与普遍开花”相结合的精神,提出了“种多、种好、管细、管勤”的口号。各地除抓紧抢栽抢种以外,普遍对药材进行了田间管理和施肥工作。全县早播的药材现在长得枝壮叶肥,晚播的药材绝大部分发芽出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