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戏曲演员的“门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7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戏曲演员的“门坎”胡沙
近来真是眼福不浅,看了许多京戏、昆曲、梆子、评剧的折子戏,也多半是这些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拿手戏。什么地方拿手呢?主要在表演“技巧”上。评剧因为年头短,折子戏的量和质都不如那些老大哥,可见“技巧”这东西不简单,是经过长年累月和许多前辈艺人的精心创造形成的。
我只看到几场折子戏,却有好几场是小生压轴,如“黄鹤楼”,“临江会”“借赵云”等,使我马上想到了一百年前的名小生徐小香,因为他为创造周瑜的艺术形象,是费过心血的。有人说:“十年磨一剑”,形容用功之深。戏曲表演中,经过一百年琢磨的剧目,不在少数。这种表演才真的称得起精彩。“精”就是少的意思,“彩”就是美的意思。中国戏曲表演上有一条法则,叫做“多不如少”,怎样才能又少又好呢,那就需要有高度的技巧。
边看戏,我忽然想起了川剧名丑刘成基,川剧丑是很出名的,刘成基从技巧上说,又是其中的高峰。北京人看过他的表演“赠绨袍”和“议剑献剑”,对他的技巧莫不赞扬。记得有一次程砚秋同志看他表演“赠绨袍”中的“跪门吃草”,他表演时,砚秋同志就忍不住连声夸奖,戏一闭幕,他马上到后台和刘成基握手。作为有高度表演技巧的程砚秋同志,他热爱和尊重演员的技巧,因为他知道技巧得来不易。
事后,刘成基老先生告诉我,川剧观众将“赠绨袍”和“议剑献剑”当作丑角的“门坎”,“跳不过这两道门坎,算不得好丑角。”为了跳过这个门坎,刘老师从年幼时起,就一直对它下功夫,所以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觉得“门坎”这两个字用得很妙。他好比运动员跳高,有一个最高标准摆在那里,让后辈演员去跳,后辈演员经过刻苦磨练,掌握了前辈的表演技巧,才能跳得过,跳过之后,他可能又把那“门坎”提高些,并设立新的“门坎”。我们的戏曲表演技巧,事实上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如梅兰芳同志,又为后辈设立了许多门坎,如“醉酒”,“别姬”等,好像至今还没有人能跳得过去。
青年的戏曲演员,不管生、旦、净、末、丑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门坎”,也可以叫做“技巧关”,必需要争取跳过这一关。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了传统的表演技术,也才有可能往更高的艺术高峰前进。
由于折子戏的演出,(虽然只是才开始,演员也很少),却显出我们老艺术家们的功夫之深,艺术之美来了。
如侯喜瑞、荀慧生、李洪春、筱翠花等不大常登台的前辈,也各显其技。从这里也使我们体会到,我们的年青戏曲演员要费多大的心血、劳动,再加上年月才能将这些前辈所设的“门坎”跳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