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麦秆上的力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9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麦秆上的力学
王燮山
麦秆是很有用的东西。人们利用它中空的特点,把它压扁,编织成很多轻巧而实用的手工艺品,如扇子、凉帽等等。还有人利用它来吸饮料……
但是人们在利用麦秆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此轻轻的空心麦秆,却能承受比它重得多的麦穗,而不倒伏呢?
通常,很多人认为东西在受到压力时,实心杆件的承载能力应当比空心杆件大。在杆件很短的时候,这个常识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当杆件又细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像麦秆那样,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
根据材料力学理论的计算表明,两根长度、面积相同的细长杆,空心杆的承压能力要比实心杆大两倍之多。因此假如设想把直立的空心麦秆用同样断面面积、同样长度和同样材料的实心杆来代替的话,实心杆将受不住麦穗的压力而倒伏。
在自然界里,很多植物都是中空的,常见的如:芦苇、竹等;其他如人和动物的骨头都是中空的。这正如三百多年前的力学奠基人伽利略所说的:“人类的技艺和大自然都在尽情地利用这种空心固体。这种物体可以不增加重量而大大增高它的强度。”
在工程上,人们利用这个道理,把一些高大的柱子和一些杆子都做成空心的;在机器中,人们广泛地用钢管和铁管来制造细长的承压的架子。当然这样做都是在杆件细而长的情况之下;如果杆件既粗且短,空心就没有什么优越性可言了。
麦秆的承载能力不但和断面的形状有关系,而且和秆的长度有关系。一根细而长的受压杆,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它的承压能力和长度的平方成反比;杆的长度增加一倍,那么它的承压能力只及原来的四分之一。因此如果麦秆长得过长,虽然仍是空心的,它也会受不了麦穗的压力而倒伏。有句农谚叫做:“清明淹住狗,一亩打一斗;清明淹住雁,一亩打一石。”这说明农民们很早就懂得麦秆长得过高(“淹住狗”)是不好的。从力学观点说来,麦秆愈短,它的承压能力愈大,愈不会倒伏。要使短而粗的麦秆长出沉甸结实的穗,这就需要农学家们的努力了。
6月22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上登着一篇题为“防倒伏专家——刘应祥”的通讯,这篇通讯中报道了河南农民刘应祥防止小麦倒伏的办法。主要的办法就是在生长的旺季里,把长得过快的麦秆,用人工把它压倒。被压倒的麦子,经过几天以后,又自动地长直,但在受挫折的地方长起了疙瘩,麦秆的长度也就相应地缩短了许多。这样做过两次后,麦秆的长度缩短了约18%,这些麦秆都没有产生倒伏。因此,秘密就在于:麦秆的长度被人为地缩短了,它的承压能力就相应地有了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