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寻找职业”之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30
第8版()
专栏:

“寻找职业”之类
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 张以进
美国新闻处在6月18日从香港发出一条新闻说:“今年中国大陆上的毕业班学生不能企望利用暑假作一番旅行、寻找职业或者参加家务工作。相反的,他们的工作已经被规定好了。”又说:“通常说来,毕业日是一个全家欢庆和展示前途无限希望的日子,但是,它对今天共产党中国的学生说来,却展示了一个阴郁的前景。”
这对我们这批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真是一条“新闻”!原来,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准备参加新的国家建设的时候;当我们以即将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参加者而自豪的时候,却还有这末一批好心的老爷在为我们不能“寻找职业或参加家务工作”而抱怨。当我们展望将来,以自己即将去做那些“前人不曾做过的事”而充满了乘风破浪、壮志凌云的感觉的时候,这些老爷却说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阴郁的前景”。假如不是明明地印在白纸上的黑字的话,真教人不敢相信呢!
要说“寻找职业或参加家务工作”,美国新闻处的老爷们大概懂得,旧中国的大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机会”的,而在美国,“毕业即失业”更是人所周知的事。远在没有毕业以前,就得托人情、找门路“寻找职业”了。侥幸找到职业,还能混一碗饭吃;找不到呢,就只好“参加家务工作”了,这大概就是老爷们所说的“无限希望”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末一段经历。1945年,刚从初中毕业,父亲的工资就不够我再读书了,刚放暑假的第一天,夜半醒来,还听到父亲在天井里沉重地踱来踱去的脚步声,一声长长的叹息:“教书匠的儿子也读不成书!”第二天起,我就只好噙着眼泪“利用暑假去寻找职业”了。我“企望”在“民众教育馆”里管管书报,也曾“企望”到中药铺去当学徒,但这些也落空了。最后只好“参加家务工作”。直到1947年春天,才算进了上海电信局当个机工。这些往事,提起它来,就使我记起那时父亲常说的话:“孰令致之?谁实为之?”
现在,我重新获得了学习的机会,而且即将毕业了,我和我同班的同学们——他们永远不会懂得“毕业就是失业”这句充满血泪的话的。——还没有放下书本,工作就在等待着我们了,我们有的将去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有的到新建设的工厂去组织生产,有的走上了人民教师的岗位,有的准备去兄弟国家继续学习。这些,在服从国家需要的大前提下,都是充分地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的志愿、特点和条件的,因此,不论工作岗位如何,我们都以满腔的热情迎接着它。
读了这一条“阴郁”的消息,回首往事,再环顾一下围绕在我周围的现实,我真要大声地欢叫:“这是幸福,啊!幸福。”
至于那些美国新闻处的老爷们的造谣,那也并不是什么奇怪事。他们像蝙蝠一样,十年以来,唯一的工作,就是找寻各种机会向新中国吐唾沫。那么,就让这些可耻也可怜的先生们在那里“嗡嗡嗡”响个不停吧,新中国的青年一代会用自己的无比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步伐,给这些造谣者一个响亮的耳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