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在茶乡梅家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02
第6版()
专栏:

在茶乡梅家坞
胡尚
天热口渴,如能喝杯龙井泉泡的龙井茶,那是一件快事。但日已西斜,我们一刻也不能停,必须快马加鞭赶上狮峰去。
穿过龙井寺的密林,狮峰就迎面出现。它高出一头的兀立在群山中,峰顶是壁立的岩石,看来很有点狮子的雄姿。峰顶的下面,遍布着绿油油的茶丛。连起来看,茶丛就如一条条的翠带,横搭在“狮子”身上。峰尖下绿波中露出许多白色草帽,这是龙井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那里劳动。
出了几身大汗,才到了“狮子”背上。极目远眺,只见钱塘江水,烟波浩渺,令人胸襟顿豁。近看平亮如镜的西湖就在山脚,湖旁的柳堤,参差的亭榭楼阁,历历在目。狮峰如此的秀丽,无怪产的茶叶名传天下。
妇女们一面嘻嘻哈哈的说笑,一面双手像梭一样飞动着。茶芽不停的“流”进茶篮。她们很大方,让我们选择各种镜头随意拍照。只有个腰系小小茶篮的刚会走路的小姑娘,却似乎很害羞,老绕到茶丛那边,躲开相机的正面。
男社员们正在锄草施肥。现在已是夏茶尾期,抓紧时机培育茶树,秋茶就能及早萌发。他们愉快的谈到今年夏茶完成计划的情况,他们说,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同期高二成以上。我问他们对“秋茶超春茶”有信心没有?他们坚定的说,低地茶园一定可以超过,因为灌溉方便;远山、高山茶地抗旱较费劲,但是把握还是有的,关键在于如何争取。
翻过“狮子”背就是梅家坞十月生产队的茶园。天色已晚,采茶的人们正收工回村。我和她们是老相识,立即赶上去攀谈起来。
“小梅!今天采多少斤?”我过去提了提小梅的沉沉的茶篮。
“几斤!嘻嘻,还没你那天采得多呢!”小梅故意“卖转子”,因为那天我虽然费了不少劲,但只采了二十多斤,而她却采了五十多斤。
“别听这小鬼的,她今天采五十多斤,是我们三队的第二名呢!”芦大嫂揭了她的底。
五十多斤,如果就解放前“单手采”来说,恐怕是最高纪录了,这本是该大大表扬的,但我故意“激”了一“将”。
“小梅!你怎么不能创个新纪录呢?”
“新纪录?”小梅沉不住气了。“今天是采洗蓬茶哪(比较难采的茶),采夏茶第一批嫩芽的时候全队比赛我们就采了……”
“多少?过了百斤吗?”我紧接着问。原来超过一百斤,就能得到采茶能手的光荣称号。
“没有!没有!”小梅故意隐藏着心头喜悦。原来这次比赛,小梅八小时采了二百八十五斤,质量符合一芽二三叶的标准,得了第五名。第一名和第二名竟采了三百零几斤。以前的最高纪录是一百六十斤,这一下跃进了一倍。这些姑娘们的灵巧的双手,真令人敬佩不已。
下了山坡,话题又转到秋茶大增产上。梅家坞去年秋茶超过了春夏茶的总和。他们对实现今年秋茶超春茶的要求满有信心,她们异口同声的说没问题。夏茶“扫尾”以后,她们也将投入茶园培育抗旱工作。当然,在这方面她们也是不弱于男社员的。
晚上,我和老朱在溪边柳树旁一边喝着香气浓郁的龙井茶,一边闲谈着。村头上茶厂的机器声隐隐传来,广播器也放送着优美的音乐。茶乡的夏夜,真令人陶醉。
过了一会,广播器传来芦书记的声音和热烈的掌声,我们赶快跑到大礼堂一看,原来是双手采茶比赛的给奖大会,采茶能手们正依次接受奖品。她们穿着各色各样花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在明亮的电灯光下,这些健壮的采茶能手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