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说和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04
第8版()
专栏:

说和写
郭济方
从前在北京,听到提倡普通话,倒还不觉得怎样。赶等到了上海工作,才体会到其寓意之深。
北方人初到上海来,差不多都有共同的感觉,倒不是水土不服,而是言语不通。“格木斯哈伯朗塞扎,侬宰奈特弗来斯!”是什么意思?经过“翻译”,原来是“这东西一共只有三只,你全拿走不行!”。其它如:白相是游玩,交关是许多,等等不胜列举。
久了,发现上海有不少同志说起普通话来也很流利;既准确,又清晰。可惜只是碰到北方人才说。有一个阶段,公共交通车辆上的售票员也说普通话,虽说是学习,成绩却不小,给外地来的乘客添了很大方便。可惜也没坚持下去。
根本原因在于,说普通话还没有形成为一种风气。相反地,一些能说普通话的外地人为了工作方便和“适应环境”,也慢慢说起夹生的上海话来。双方来一个“向中间靠拢”,算是权安之计。大家盼望的普通话的声音,还没有如霹雳贯耳般响亮起来。
甚至,还不时从报纸上读到“我伲”(我们)、“交关”之类的词句,不禁从说普通话又联想到写普通话,感到这方面也有些问题。
北方人听不懂上海话,固然有些蹩扭,但因身居上海,只要多听几次,也就大致无师自通。而上海人(推而及于南方人)“看”不懂书上的北方话,或北方人
“看”不懂书上的南方话,那种蹩扭滋味更是“或有
甚焉”。而且由于地各南北,往往没有机会去听,去请教,去找“翻译”,于是当时囫囵吞枣咽到肚里,以后糊里糊涂搁在脑后。不懂,又不容易弄懂,又让读者怎么办呢?
举个例子看:“老蔫……经过一长盼休整,……真是不赖歹,干的戗!……敌人都尥着蹶子朝响枪的地方跑,……对方还在得意卖骗,……不知胡吣些什么,……叫他一巴掌给扇了个栽不楞。”(摘自冯志著“敌后武工队”,着重点是作者加的)确切的意思是什么?怎样“译”成普通话?读到这些地方,耐心的读者恐怕只有揣摩,而急性子的读者大概只好“跳”过去罢。
当然,我不反对说地方话和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土语。地方话是历史的、社会的产物,不是一下子可以统一的。许多生动、形象化的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方言土语,也的确别具魅力,能使作品生色。我只是说,统一汉语,大家说普通话,这是正确的、必趋的方向,应该人人放开喉咙说,发动别人说,使之蔚为风气。一切文章——写在纸上的话,也都应当是普通话。那种听本国话和读本国书而需要求诸“翻译”的状况,该结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