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蚕儿小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05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蚕儿小传
杨旻
蚕儿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世界上生长起来的?已很难说。不过史书上都说: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时,元妃嫘祖才最先教民养蚕。所以对于家蚕的始祖,倒不妨认它们就是嫘祖时人们第一次从野桑上采回来的那批野蚕。它们的发祥地,则是黄河流域。
蚕儿家养,这是它们历史上第一件大事。从此蚕儿的生活有了保障,天敌无法再侵扰,子孙繁衍起来,夏禹时,九州的贡物已大部是丝织品;“诗经”上说“抱布贸丝”,可见当时已有蚕丝市场,至迟在三千年左右以前,蚕儿的队伍已相当壮大。周代以前,利用蚕丝还只是中国知道,后来则逐渐传播到了外国;秦始皇时候,蚕丝随军去到了朝鲜。徐福往蓬莱求仙药,大概也带了蚕丝去,日本人这才第一次看到了蚕丝。汉武帝通西域,蚕丝又相继传入中亚细亚和印度等地。不过那时候传去的只是丝而不是蚕。直到公元550年左右,才亏了两位在我国的波斯(今伊朗)和尚,苦心孤诣地把蚕子隐藏在手杖中,第一次带到了外国。
蚕要吃桑叶,为了蚕,人们便千方百计地广植桑林。至于饥寒温饱、疾病伤亡,更照顾得无微不至。例如蚕是冷血动物,既怕热,又怕寒,从前没有寒暑表,人们便只好穿着单衣,和蚕儿共处,人寒蚕寒,人热蚕热,据此而进行蚕室温度的调节。无怪乎从前要称护理蚕儿的人为“蚕母”,至今也还有叫蚕儿为“蚕宝宝”的!人们唯一的期望,就是等待着它们成长壮大,多多抽出点丝来。
桑叶中含有叶黄素,蚕儿吃桑,叶黄素便通过消食管,进入血液,再到绢丝腺,泌出的丝便具有美丽的黄色。有些蚕儿的消食管或绢丝腺不能让叶黄素和其他色素透过,虽同样吃桑,抽出的丝却洁白无瑕。有些蚕儿则能利用桑叶中的色素为原料,合成其他的色素,这就能形成绿、红、竹青等色茧。但更重要的是蚕丝能很好地吸收染料。
蚕丝都是由两支丝纤维组合而成,而每支丝纤维又各由五十至一百五十条更小的丝纤维编织而成,直径比头发的十分之一还小,强度则比同粗的铁丝还强。小纤维彼此交错,但又留有许多空隙,这就使丝能吸水、上色……。也正由于这种结构,质地又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因此轻而柔软,耐热抗酸。除了适于织造服饰,现在还广泛地被用于制造降落伞、车胎内芯,医用缝线,粉筛、渔网等……
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之下,蚕儿也逐渐产生了许多变种。二千年前左右,人们又开始进行驯化柞蚕,以后,樗蚕、柳蚕、蓖麻蚕等也先后被利用起来。这就大大增加了蚕儿杂交的机会。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说:“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又说:“凡蚕形亦有纯白、虎斑、纯黑、花纹数种……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可见我国很早就知道杂交可以改变蚕儿的形态和品质。到近代,樗蚕和蓖麻蚕相配,蚕宝宝的丝的拉力已显著增强,它既会吃樗蚕喜爱的臭椿叶,也喜欢啃蓖麻蚕嗜好的蓖麻。柳蚕和柞蚕成婚,子裔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柳蚕的野性,同时又取得柞蚕丝质好量多的特点。总之,由于进行了杂交,蚕儿们正在彼此取长补短,按着人类的愿望在迅速改良着。
近年来,蚕儿还破天荒吃到了青霉素。它们曾因此而变得更结实、肥壮,结茧提早,茧的含丝量增加,并显著减少了软化病。不久前,我国的留苏学生又巧妙地完成了蚕儿内分泌腺的移植手术,对蚕儿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报载大兴安岭南麓也建成了现代化的蚕业试验站,要培养出耐寒、早熟的蚕种。蚕儿现在也正在经历着伟大的改革,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